中医认为以下几类料理不宜添加味精。首先,在烹制清淡的海鲜料理时,味精应尽量避免。海鲜本身就带有鲜美的味道,添加味精可能会掩盖其原本的风味,使其失去天然的鲜美口感,且可能与海鲜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对人体肠胃产生不良刺激。其次,对于正在感冒或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味精也不宜使用。中医认为这类病症多为外感邪气,而味精性温,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热邪,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再者,烹制酸味料理时,味精的添加要谨慎。酸味本身具有收敛的作用,与味精的性味可能会相互影响,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总之,根据中医的理念,在选择料理食材和烹饪方式时,应合理搭配,避免过度使用味精,以保持食物的天然风味和对身体的健康益处。
中医告诉你哪些料理不能加味精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宝宝饮食避免放味精
每当宝宝胃口不好或因厌食而不愿吃饭时,父母往往会在菜肴中多加些味精,使得饭菜味道鲜美,来刺激宝宝的食欲,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
1、哺乳期的母亲如果食用过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导致婴儿缺锌。
2、过多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会升高,会妨碍钙和镁的吸收,从而造成短期的头痛、心跳、恶心等症状,且对生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3、味精食用过多,会使人产生对味精的依赖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会觉得没有味道,还会妨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4、婴幼儿大量食用味精后,会使血液中的锌转变成谷氨酸锌从尿中过量地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急性锌缺乏。缺锌会导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