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家门,凌晨还微亮,老王又一次泡上枸杞茶,默默翻出药箱。自打体检发现“空腹血糖5.9mmol/L”,身边的亲戚、朋友就像专家团一样七嘴八舌,“再不吃降糖药,血糖迟早飙上天!”
有人甚至神神秘秘递来所谓“神方”。但奇怪的是,隔壁赵阿姨比他年长5岁,常年只靠调饮食、每天散步,血糖始终稳在正常线。

老王不禁纳闷:难道血糖“边缘高”就非得吃药?吃药就一定保平安吗?中国著名感染病学专家张文宏教授近期公开提醒:“50岁以后,血糖没有超过诊断标准,千万别自作主张随便吃降糖药!”
其实,很多中老年人都像老王一样,面对血糖波动,总是紧张焦虑,却忽略了一个核心真相:血糖多少才需要药物干预?吃药之前,你真的做好了科学评估吗?
血糖管理不是一场“越快越猛越好”的赛跑。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里,究竟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吃药?人生下半场健康,答案或许正藏在你我手边的一份“血糖表”里。
血糖偏高,“边缘”就要吃药吗?专家解释揭迷思,很多人一查血糖,发现“空腹5.6到6.9mmol/L”;
或餐后2小时在7.8到11.0mmol/L之间,第一反应便是担心转糖尿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开药,或自行网购降糖保健品。

临床诊断标准显示:空腹血糖7.0mmol/L及以上或餐后2小时11.1mmol/L及以上,才是明确的2型糖尿病。
而所谓“空腹5.6到6.9mmol/L”,被称为糖调受损或“糖尿病前期”。据中华医学会推荐,这阶段更重生活干预,暂不需要药物治疗。
张文宏教授指出,“95%以上的糖调受损者,合理控饮食、多运动,半年至一年血糖即可降至安全线。”一味迷信吃药,反而可能面临低血糖、肝肾损伤等副作用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盲目吃降糖药引发低血糖意外的比例,近年来上涨14.2%。
血糖控制得过猛,也“伤身”?看看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坚持不分青红皂白吃降糖药,会对生理健康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低血糖风险加大:据《中华糖尿病杂志》追踪,50岁后低血糖发作,住院概率增加22.5%,重症者可能昏迷、摔倒,甚至诱发心梗、脑卒中。
肝肾负担加重:长期滥用降糖药,部分药物需在肝脏和肾脏代谢,相应指标半年内可升高8%到15%,慢性肝肾损害风险显著。
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为“降得快”,用了多种药物交替,结果胃口变差、全身乏力、心情低落,造成营养不良、甚至抑郁。

世界卫生组织分析数据发现,血糖控制过度,不仅未降低并发症,反而死亡风险上升9.8%。而通过规范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措施,70%以上“糖调受损”人群血糖可自然逆转。
别随便吃药,这些方法让血糖稳住又放心
其实,要把血糖稳在安全线,无需过度依赖药物,更不必“病急乱投医”。权威共识与张文宏教授建议:
日常饮食管住嘴:多选全谷类、豆类、绿叶蔬菜,主食粗细搭配,严格控制精制糖分,晚餐不过饱。
适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车,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最佳运动心率为“(220-年龄)×60%”。

规律作息,减压养心:保证每晚7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情绪急躁,防止应激升糖。
定期体检,不放过每项指标:建议每3-6个月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并评估。
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一旦血糖超过诊断线,或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视网膜病变,须立刻请专业医生评估、规范服药,切勿自作主张加大剂量或自行停药。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
张文宏.《健康中国人:慢病管理科普》,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