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窗外的世界被一场淅淅沥沥的夜雨洗刷得清亮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水汽的润泽,推开窗,一股温热而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皮肤上瞬间便附着了一层薄薄的、黏腻的湿意。这便是立夏过后,许多地区典型的天气写照。随着太阳到达黄经45度,我们正式告别了春天的温婉,踏入了夏天的门槛。《历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的阶段,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拉开了序幕。
然而,与立夏一同到来的,不仅仅是万物繁茂的景象,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暑湿”。从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来看,立夏标志着“暑”与“湿”两种外邪开始逐渐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当这两种邪气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医所说的“湿热”环境。人体身处其中,就像置身于一间巨大的、没有除湿功能的温室,内外交困,极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您是否感觉身体沉重、四肢乏力,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是否感到头脑昏沉、精神萎靡,整日困倦思睡?是否觉得口中黏腻、食欲不振,面对美食也提不起兴趣?是否发现大便变得溏软不成形,或者排便后总感觉意犹未尽,马桶也不易冲净?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舌苔变得厚腻,舌头边缘可能出现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典型信号。而若同时伴有面部油光、易生痤疮、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情况,则往往是湿热结合的表现。
面对这样的季节特点,我们的养生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的核心指导思想。为何在炎热的夏季反而要养阳?这是因为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腠理开泄,内部脏腑相对处于虚寒状态;加之人们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而脾胃是运化水湿的核心脏器,脾胃阳虚则湿邪内生,与外湿相合,为患更甚。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顺应自然,保护并温养体内的阳气,尤其是脾胃之阳;另一方面要积极祛除内外的湿邪,使机体恢复清爽与通畅。

饮食,正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日常的途径。通过选择适宜的食材,采用恰当的烹饪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温暖脾胃,补益阳气,有效祛除湿气,安然度过这个湿热的雨季。下面,就将为您详细推介八道非常适合立夏后雨季食用的家常菜肴,它们不仅功效显著,而且制作简单,风味俱佳。
第一道:山药薏米排骨汤——健脾祛湿的经典基石
在祛湿的食疗方中,薏米(薏苡仁)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它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然而,薏米性偏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单独长期食用恐有伤阳之虞。此时,山药的搭配就显得尤为精妙。山药,学名薯蓣,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是平补脾、肺、肾三焦的佳品,既能补气,又能养阴,且兼具涩性,能防止津液过度耗散。它与薏米一同入膳,一补一泄,一温一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得健脾祛湿之功更为平和稳健,几乎适用于所有体质。
这道山药薏米排骨汤,便是将这两味药食同源的精华,与滋阴润燥的猪排骨相结合。排骨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鲜美的风味,使得汤品在具备药效的同时,不失为一道家常美味。
选材与功效解析: * 薏米: 建议选用颗粒饱满、色泽白净者。使用前最好用文火微炒至表面微微发黄,香气溢出。此一步骤能缓和其寒凉之性,增强其健脾功效,使其性质更为温和,更适合夏季脾胃虚弱者食用。 * 山药: 首选铁棍山药,其质地紧密,黏液丰富,药效更佳。处理山药时,其皮下的黏液含有皂角素,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发痒,建议戴上手套操作,或处理完毕后用醋清洗双手。 * 排骨: 提供优质蛋白和必需脂肪酸,能滋阴补虚,强健筋骨,使汤品营养更为全面,滋味醇厚。 * 辅料: 生姜数片,红枣几颗。生姜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在此汤中既能去排骨的腥味,又能温中散寒,制约薏米的微寒,并助阳化湿。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为汤品增添一丝甘甜,同时辅助山药健脾。

详细制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便于煮烂。排骨斩成小块,冷水下锅,加入几片生姜和料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捞出用温水冲洗干净。此步焯水能有效去除血水和杂质,使汤色清亮。山药去皮切滚刀块,立即浸泡在淡盐水中防止氧化变黑。红枣洗净去核。 2. 炖煮过程: 将焯好水的排骨、泡好的薏米、生姜片一同放入汤锅中,加入足量的清水(一次性加足,中途尽量避免加水)。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盖上锅盖,慢炖约1小时。此时,排骨已基本炖软,薏米也开始开花。 3. 加入山药与红枣: 将沥干水分的山药块和红枣放入锅中,继续小火炖煮30-40分钟,直至山药软糯。 4. 调味成汤: 待所有食材软烂后,加入适量的食盐进行调味。切记盐要最后放,过早放盐会使肉质收缩变柴,影响口感。搅拌均匀后,即可关火出锅。
食用建议与禁忌: 此汤品性质平和,味道鲜甜,可作为立夏后家庭的常规保健汤水,每周食用2-3次。尤其适合感到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大便溏软者。需要注意的是,孕妇需慎用薏米,因古籍记载其有滑胎的风险。此外,便秘者也不宜过多食用。
第二道:冬瓜赤小豆鲫鱼汤——利水消肿的清爽之选
如果说山药薏米排骨汤是健脾以祛内湿的典范,那么冬瓜赤小豆鲫鱼汤就是利水以祛外湿的利器。夏季湿热缠身,容易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身体浮肿、小便短黄等症状。这道汤品正是针对此症的良方。
选材与功效解析: * 冬瓜: 性凉,味甘、淡,归肺、大肠、膀胱经。最大的功效就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神农本草经》称其“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它含水量高,热量低,是夏季消暑解渴的佳品。需注意的是,冬瓜的利水功效主要集中在皮和籽,因此煲汤时建议保留冬瓜皮,效果更佳。 * 赤小豆: 注意是细长形的赤小豆,而非圆润的红豆(饭豆)。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善于利水除湿、消肿解毒。《药性论》指出其“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健脾胃”。它与薏米常相须为用,但薏米偏于健脾渗湿,赤小豆偏于下行利水。 * 鲫鱼: 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通脉下乳的功效。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优质蛋白,且易于消化吸收。用鲫鱼煲汤,能使汤味鲜甜醇厚,同时增强健脾利水之效。 * 辅料: 生姜、陈皮。陈皮,即晒干的橘子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众多利水渗湿的食材中稍佐以陈皮,可以利用其辛温行气之性,使气行则水行,湿邪更易被祛除,同时防止滋腻碍胃。

详细制作步骤: 1. 处理鲫鱼: 鲫鱼请鱼贩处理干净,去除内脏、鱼鳃和腹内黑膜。回家后清洗干净,用厨房纸巾擦干表面水分。此举是为了防止煎鱼时油花四溅。在鱼身两面各划几刀,便于入味。 2. 煎鱼定型: 热锅冷油,放入几片生姜爆香,将鲫鱼滑入锅中,用中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煎鱼这一步至关重要,不仅能去除部分腥味,还能使鱼蛋白凝固,在后续炖煮时不易散烂,并能炖出奶白色的汤底。 3. 煲煮汤底: 将煎好的鲫鱼放入汤锅(或直接用原来的锅,但需是汤锅),一次性加入足量滚烫的开水。这是汤色奶白的关键——一定要用开水!大火煮沸后,会发现汤色迅速变白。此时加入提前浸泡好的赤小豆和一小块陈皮。 4. 加入冬瓜: 保持大火滚煮约10分钟,然后转为中小火,继续煲40分钟。之后,将带皮的冬瓜块放入锅中,再煲20-30分钟,至冬瓜透明软烂。 5. 调味出锅: 煲好后,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白胡椒粉调味。用滤网将汤中的鱼渣、赤小豆等滤出,只喝汤、吃冬瓜亦可;或者小心地将整条鱼捞出,与汤同食。由于鲫鱼刺多,食用时需格外小心。
食用建议与禁忌: 此汤品利水效果显著,非常适合夏季感觉身体浮肿、小便不利的人群。其性质相对偏凉,若平素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可多加生姜和胡椒粉以平衡寒性。同样,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食用。
第三道:姜枣茶——暖胃补阳的清晨能量饮
在推荐了两道汤品之后,让我们来看一道极其简单却功效非凡的饮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夏季吃姜的养生智慧。经过一个冬天和春天,人体内积聚的寒气需要被驱散;而到了夏季,人体阳气外越,体内脏腑相对虚寒,加上人们习惯于吹空调、吃冷饮,更容易导致寒邪直中脾胃。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它能像一位温暖的卫士,直接为中焦脾胃提供热量,驱散寒湿。
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代表食材。姜与枣的搭配,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药对。生姜辛散,力量较为猛烈,大枣甘缓,能够补益脾胃、缓和姜的辛烈之性,并能化生津液,防止姜的温燥伤阴。二者一散一收,一升一降,共同起到温中补虚、调和营卫的作用。

选材与功效解析: * 生姜: 最好选用老姜,其温中散寒的效果优于子姜。皮虽性凉,但能中和姜肉的燥性,且利水,若非风寒感冒需要发汗,建议保留姜皮,以达平衡。 * 大枣: 选用饱满、肉厚的红枣为佳。使用时最好将其掰开或切片,便于成分溶出。 * 可选辅料: 红糖。红糖性温,味甘,归肝、脾经,能补中缓急、和血化瘀。加入红糖,不仅能增加甜润的口感,还能增强暖宫散寒、补充能量的效果。
详细制作步骤: 1. 准备材料: 生姜带皮洗净,切成薄片(约3-5片)。红枣6-8颗,洗净后掰开去核。 2. 煮制: 将生姜片和红枣放入小锅中,加入约800毫升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煮15-20分钟。 3. 调味: 若喜欢甜味,可在关火前加入一小块红糖,搅拌至融化。 4. 饮用: 滤出茶汤,趁温热饮用,尤其适合在早晨饮用。早晨是人体阳气升发之时,一杯温热的姜枣茶能助力阳气生发,温暖中焦,为一整天的精力提供动力。
食用建议与禁忌: 姜枣茶是夏季补阳祛寒的绝佳饮品,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畏寒喜暖、食欲不振、偶尔因受凉而腹痛腹泻者。但需注意,因其性偏温,对于体内有实热、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咽痛、便秘尿黄、五心烦热)者,或在感冒发烧、喉咙痛时不宜饮用。建议从立夏开始,每天早晨喝一杯,一直喝到入伏前一天,能很好地帮助身体适应夏季,预防“空调病”。
第四道:紫苏炒田螺——芳香化湿的应季风味
在湿热的南方地区,立夏过后,田螺正肥美。而烹饪田螺,少不了一味重要的香料——紫苏。紫苏,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的功效。其特有的芳香之气,正是化湿醒脾的关键。中医认为,芳香类的药材或食材,其辛香走窜之性能够醒脾开胃,宣畅气机,从而化解中焦的湿浊。

田螺,性寒,味甘、咸,归肝、脾、膀胱经。能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但其性寒凉,且生长环境可能带有寄生虫,故需彻底烹熟。紫苏的温性正好可以中和田螺的寒性,其解鱼蟹毒的功效也对食用水产品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这道菜不仅是民间夏日佐餐的美味,更是一道充满智慧的养生佳肴。
选材与功效解析: * 田螺: 选购鲜活、外壳紧闭的田螺。买回后需在清水中滴几滴食用油,养1-2天,让其吐尽泥沙。 * 紫苏: 以叶片完整、香气浓郁者为佳。紫苏是这道菜的灵魂,用量可稍多。 * 调味料: 大蒜、生姜、豆豉、辣椒、料酒、生抽、糖等。这些调料大多性温,能增强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效果。
详细制作步骤: 1. 处理田螺: 将吐净泥沙的田螺用钳子剪去尾部,便于入味和吸食。然后反复搓洗干净。 2. 准备配料: 紫苏洗净切碎。大蒜、生姜切末,豆豉剁碎,辣椒切圈。 3. 爆炒: 热锅下多些油,爆香姜末、蒜末、豆豉和辣椒。然后倒入田螺,大火快速翻炒。 4. 调味焖煮: 沿锅边淋入料酒,加入生抽、少许糖调味。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刚好没过田螺,放入紫苏叶。大火烧开后,转为中火,盖上锅盖焖煮10-15分钟,确保田螺完全熟透,并充分吸收味道。 5. 收汁出锅: 待汤汁收浓,田螺入味后,即可出锅。
食用建议与禁忌: 这道菜风味浓郁,能有效刺激食欲,化解湿浊。但田螺性寒,且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弱者不宜多食。务必确保完全熟透,防止病从口入。
第五道:蒜蓉蒸丝瓜——清淡利湿的素雅小蒸

在湿热天气里,人们的口味往往偏向清淡。蒸菜,以其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原味和营养,且不油腻的特点,成为夏季餐桌的优选。丝瓜,性凉,味甘,归肺、肝、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凉血解毒、通经活络。其含水量高,同样具有很好的利水渗湿作用。
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是众所周知的“天然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消炎、杀虫解毒作用。从中医角度看,大蒜能温中健胃、消食理气。其辛温之性能平衡丝瓜的凉性,同时其抗菌特性也对预防夏季肠道疾病有益。
选材与功效解析: * 丝瓜: 选择鲜嫩、粗细均匀的丝瓜,口感更佳。 * 大蒜: 用量要足,制成蒜蓉,香气扑鼻。 * 辅料: 粉丝、蚝油、生抽、香油等。
详细制作步骤: 1. 处理食材: 丝瓜刮去硬皮(不要全削掉,留翠绿部分),切成均匀的小段。大蒜制成蒜蓉。粉丝用温水泡软。 2. 制作蒜蓉酱: 将一半蒜蓉用热油爆香至金黄色,然后与另一半生蒜蓉混合,加入蚝油、生抽、少许糖和香油,搅拌均匀成金银蒜蓉酱。 3. 组装上锅: 将泡软的粉丝铺在盘底,摆上丝瓜段,将调好的蒜蓉酱均匀铺在丝瓜上。 4. 蒸制: 蒸锅水烧开后,将盘子放入,大火蒸5-8分钟,看到丝瓜变软、呈透明状即可。 5. 淋油增香: 出锅后,可以撒上葱花,再淋上少许热油激发香气
清晨,窗外的世界被一场淅淅沥沥的夜雨洗刷得清亮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水汽的润泽,推开窗,一股温热而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皮肤上瞬间便附着了一层薄薄的、黏腻的湿意。这便是立夏过后,许多地区典型的天气写照。随着太阳到达黄经45度,我们正式告别了春天的温婉,踏入了夏天的门槛。《历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的阶段,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拉开了序幕。
然而,与立夏一同到来的,不仅仅是万物繁茂的景象,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暑湿”。从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来看,立夏标志着“暑”与“湿”两种外邪开始逐渐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当这两种邪气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医所说的“湿热”环境。人体身处其中,就像置身于一间巨大的、没有除湿功能的温室,内外交困,极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您是否感觉身体沉重、四肢乏力,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是否感到头脑昏沉、精神萎靡,整日困倦思睡?是否觉得口中黏腻、食欲不振,面对美食也提不起兴趣?是否发现大便变得溏软不成形,或者排便后总感觉意。5a.yioupc.cn。|。vx.yioupc.cn。|。hb.yioupc.cn。|。3g.yioupc.cn。|。wap.yioupc.cn。犹未尽,马桶也不易冲净?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舌苔变得厚腻,舌头边缘可能出现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典型信号。而若同时伴有面部油光、易生痤疮、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情况,则往往是湿热结合的表现。
面对这样的季节特点,我们的养生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的核心指导思想。为何在炎热的夏季反而要养阳?这是因为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腠理开泄,内部脏腑相对处于虚寒状态;加之人们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而脾胃是运化水湿的核心脏器,脾胃阳虚则湿邪内生,与外湿相合,为患更甚。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顺应自然,保护并温养体内的阳气,尤其是脾胃之阳;另一方面要积极祛除内外的湿邪,使机体恢复清爽与通畅。

饮食,正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日常的途径。通过选择适宜的食材,采用恰当的烹饪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温暖脾胃,补益阳气,有效祛除湿气,安然度过这个湿热的雨季。下面,就将为您详细推介八道非常适合立夏后雨季食用的家常菜肴,它们不仅功效显著,而且制作简单,风味俱佳。
第一道:山药薏米排骨汤——健脾祛湿的经典基石
在祛湿的食疗方中,薏米(薏苡仁)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它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然而,薏米性偏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单独长期食用恐有伤阳之虞。此时,山药的搭配就显得尤为精妙。山药,学名薯蓣,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是平补脾、肺、肾三焦的佳品,既能补气,又能养阴,且兼具涩性,能防止津液过度耗散。它与薏米一同入膳,一补一泄,一温一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得健脾祛湿之功更为平和稳健,几乎适用于所有体质。
这道山药薏米排骨汤,便是将这两味药食同源的精华,与滋阴润燥的猪排骨相结合。排骨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鲜美的风味,使得汤品在具备药效的同时,不失为一道家常美味。
选材与功效解析: * 薏米: 建议选用颗粒饱满、色泽白净者。使用前最好用文火微炒至表面微微发黄,香气溢出。此一步骤能缓和其寒凉之性,增强其健脾功效,使其性质更为温和,更适合夏季脾胃虚弱者食用。 * 山药: 首选铁棍山药,其质地紧密,黏液丰富,药效更佳。处理山药时,其皮下的黏液含有皂角素,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发痒,建议戴上手套操作,或处。qj.yioupc.cn。|。38.yioupc.cn。|。qt.yioupc.cn。|。y4.yioupc.cn。|。bq.yioupc.cn。理完毕后用醋清洗双手。 * 排骨: 提供优质蛋白和必需脂肪酸,能滋阴补虚,强健筋骨,使汤品营养更为全面,滋味醇厚。 * 辅料: 生姜数片,红枣几颗。生姜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在此汤中既能去排骨的腥味,又能温中散寒,制约薏米的微寒,并助阳化湿。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为汤品增添一丝甘甜,同时辅助山药健脾。

详细制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便于煮烂。排骨斩成小块,冷水下锅,加入几片生姜和料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捞出用温水冲洗干净。此步焯水能有效去除血水和杂质,使汤色清亮。山药去皮切滚刀块,立即浸泡在淡盐水中防止氧化变黑。红枣洗净去核。 2. 炖煮过程: 将焯好水的排骨、泡好的薏米、生姜片一同放入汤锅中,加入足量的清水(一次性加足,中途尽量避免加水)。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盖上锅盖,慢炖约1小时。此时,排骨已基本炖软,薏米也开始开花。 3. 加入山药与红枣: 将沥干水分的山药块和红枣放入锅中,继续小火炖煮30-40分钟,直至山药软糯。 4. 调味成汤: 待所有食材软烂后,加入适量的食盐进行调味。切记盐要最后放,过早放盐会使肉质收缩变柴,影响口感。搅拌均匀后,即可关火出锅。
食用建议与禁忌: 此汤品性质平和,味道鲜甜,可作为立夏后家庭的常规保健汤水,每周食用2-3次。尤其适合感到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大便溏软者。需要注意的是,孕妇需慎用薏米,因古籍记载其有滑胎的风险。此外,便秘者也不宜过多食用。
第二道:冬瓜赤小豆鲫鱼汤——利水消肿的清爽之选
如果说山药薏米排骨汤是健脾以祛内湿的典范,那么冬瓜赤小豆鲫鱼汤就是利水以祛外湿的利器。夏季湿热缠身,容易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身体浮肿、小便短黄等症状。这道汤品正是针对此症的良方。
选材与功效解析: * 冬瓜: 性凉,味甘、淡,归肺、大肠、膀胱经。最大的功效就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神农本草经》称其“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它含水量高,热量低,是夏季消暑解渴的佳品。需注意的是,冬瓜的利水功效主要集中在皮和籽,因此煲汤时建议保留冬瓜皮,效果更佳。 * 赤小豆: 注意是细长形的赤小豆,而非圆润的红豆(饭豆)。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善于利水除湿、消肿解毒。《药性论》指出其“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健脾胃”。它与薏米常相须为用,但薏米偏于健脾渗湿,赤小豆偏于下行利水。 * 鲫鱼: 性平,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通脉下乳的功效。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优质蛋白,且易于消化吸收。用鲫鱼煲汤,能使汤味鲜甜醇厚,同时增强健脾利水之效。 * 辅料: 生姜、陈皮。陈皮,即晒干的橘子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众多利水渗湿的食材中稍佐以陈皮,可以利用其辛温行气之性,使气行则水行,湿邪更易被祛除,同时防止滋腻碍胃。

详细制作步骤: 1. 处理鲫鱼: 鲫鱼请鱼贩处理干净,去除内脏、鱼鳃和腹内黑膜。回家后清洗干净,用厨房纸巾擦干表面水分。此举是为了防止煎鱼时油花四溅。在鱼身两面各划几刀,便于入味。 2. 煎鱼定型: 热锅冷油,放入几片生姜爆香,将鲫鱼滑入锅中,用中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煎鱼这一步至关重要,不仅能去除部分腥味,还能使鱼蛋白凝固,在后续炖煮时不易散烂,并能炖出奶白色的汤底。 3. 煲煮汤底: 将煎好的鲫鱼放入汤锅(或直接用原来的锅,但需是汤锅),一次性加入足量滚烫的开水。这是汤色奶白的关键——一定要用开水!大火煮沸后,会发现汤色迅速变白。此时加入提前浸泡好的赤小豆和一小块陈皮。 4. 加入冬瓜: 保持大火滚煮约10分钟,然后转为中小火,继续煲40分钟。之后,将带皮的冬瓜块放入锅中,再煲20-30分钟,至冬瓜透明软烂。 5. 调味出锅: 煲好后,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白胡椒粉调味。用滤网将汤中的鱼渣、赤小豆等滤出,只喝汤、吃冬瓜亦可;或者小心地将整条鱼捞出,与汤同食。由于鲫鱼刺多,食用时需格外小心。
食用建议与禁忌: 此汤品利水效果显著,非常适合夏季感觉身体浮肿、小便不利的人群。其性质相对偏凉,若平素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可多加生姜和胡椒粉以平衡寒性。同样,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食用。
第三道:姜枣茶——暖胃补阳的清晨能量饮
在推荐了两道汤品之后,让我们来看一道极其简单却功效非凡的饮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夏季吃姜的养生智慧。经过一个冬天和春天,人体内积聚的寒气需要被驱散;而到了夏季,人体阳气外越,体内脏腑相对虚寒,加上人们习惯于吹空调、吃冷饮,更容易导致寒邪直中脾胃。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它能像一位温暖的卫士,直接为中焦脾胃提供热量,驱散寒湿。
大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代表食材。姜与枣的搭配,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药对。生姜辛散,力量较为猛烈,大枣甘缓,能够补益脾胃、缓和姜的辛烈之性,并能化生津液,防止姜的温燥伤阴。二者一散一收,一升一降,共同起到温中补虚、调和营卫的作用。

选材与功效解析: * 生姜: 最好选用老姜,其温中散寒的效果优于子姜。皮虽性凉,但能中和姜肉的燥性,且利水,若非风寒感冒需要发汗,建议保留姜皮,以达平衡。 * 大枣: 选用饱满、肉厚的红枣为佳。使用时最好将其掰开或切片,便于成分溶出。 * 可选辅料: 红糖。红糖性温,味甘,归肝、脾经,能补中缓急、和血化瘀。加入红糖,不仅能增加甜润的口感,还能增强暖宫散寒、补充能量的效果。
详细制作步骤: 1. 准备材料: 生姜带皮洗净,切成薄片(约3-5片)。红枣6-8颗,洗净后掰开去核。 2. 煮制: 将生姜片和红枣放入小锅中,加入约800毫升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煮15-20分钟。 3. 调味: 若喜欢甜味,可在关火前加入一小块红糖,搅拌至融化。 4. 饮用: 滤出茶汤,趁温热饮用,尤其适合在早晨饮用。早晨是人体阳气升发之时,一杯温热的姜枣茶能助力阳气生发,温暖中焦,为一整天的精力提供动力。
食用建议与禁忌: 姜枣茶是夏季补阳祛寒的绝佳饮品,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畏寒喜暖、食欲不振、偶尔因受凉而腹痛腹泻者。但需注意,因其性偏温,对于体内有实热、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咽痛、便秘尿黄、五心烦热)者,或在感冒发烧、喉咙痛时不宜饮用。建议从立夏开始,每天早晨喝一杯,一直喝到入伏前一天,能很好地帮助身体适应夏季,预防“空调病”。
第四道:紫苏炒田螺——芳香化湿的应季风味
在湿热的南方地区,立夏过后,田螺正肥美。而烹饪田螺,少不了一味重要的香料——紫苏。紫苏,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的功效。其特有的芳香之气,正是化湿醒脾的关键。中医认为,芳香类的药材或食材,其辛香走窜之性能够醒脾开胃,宣畅气机,从而化解中焦的湿浊。

田螺,性寒,味甘、咸,归肝、脾、膀胱经。能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但其性寒凉,且生长环境可能带有寄生虫,故需彻底烹熟。紫苏的温性正好可以中和田螺的寒性,其解鱼蟹毒的功效也对食用水产品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这道菜不仅是民间夏日佐餐的美味,更是一道充满智慧的养生佳肴。
选材与功效解析: * 田螺: 选购鲜活、外壳紧闭的田螺。买回后需在清水中滴几滴食用油,养1-2天,让其吐尽泥沙。 * 紫苏: 以叶片完整、香气浓郁者为佳。紫苏是这道菜的灵魂,用量可稍多。 * 调味料: 大蒜、生姜、豆豉、辣椒、料酒、生抽、糖等。这些调料大多性温,能增强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效果。
详细制作步骤: 1. 处理田螺: 将吐净泥沙的田螺用钳子剪去尾部,便于入味和吸食。然后反复搓洗干净。 2. 准备配料: 紫苏洗净切碎。大蒜、生姜切末,豆豉剁碎,辣椒切圈。 3. 爆炒: 热锅下多些油,爆香姜末、蒜末、豆豉和辣椒。然后倒入田螺,大火快速翻炒。 4. 调味焖煮: 沿锅边淋入料酒,加入生抽、少许糖调味。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刚好没过田螺,放入紫苏叶。大火烧开后,转为中火,盖上锅盖焖煮10-15分钟,确保田螺完全熟透,并充分吸收味道。 5. 收汁出锅: 待汤汁收浓,田螺入味后,即可出锅。
食用建议与禁忌: 这道菜风味浓郁,能有效刺激食欲,化解湿浊。但田螺性寒,且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弱者不宜多食。务必确保完全熟透,防止病从口入。
第五道:蒜蓉蒸丝瓜——清淡利湿的素雅小蒸

在湿热天气里,人们的口味往往偏向清淡。蒸菜,以其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原味和营养,且不油腻的特点,成为夏季餐桌的优选。丝瓜,性凉,味甘,归肺、肝、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凉血解毒、通经活络。其含水量高,同样具有很好的利水渗湿作用。
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是众所周知的“天然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消炎、杀虫解毒作用。从中医角度看,大蒜能温中健胃、消食理气。其辛温之性能平衡丝瓜的凉性,同时其抗菌特性也对预防夏季肠道疾病有益。
选材与功效解析: * 丝瓜: 选择鲜嫩、粗细均匀的丝瓜,口感更佳。 * 大蒜: 用量要足,制成蒜蓉,香气扑鼻。 * 辅料: 粉丝、蚝油、生抽、香油等。
详细制作步骤: 1. 处理食材: 丝瓜刮去硬皮(不要全削掉,留翠绿部分),切成均匀的小段。大蒜制成蒜蓉。粉丝用温水泡软。 2. 制作蒜蓉酱: 将一半蒜蓉用热油爆香至金黄色,然后与另一半生蒜蓉混合,加入蚝油、生抽、少许糖和香油,搅拌均匀成金银蒜蓉酱。 3. 组装上锅: 将泡软的粉丝铺在盘底,摆上丝瓜段,将调好的蒜蓉酱均匀铺在丝瓜上。 4. 蒸制: 蒸锅水烧开后,将盘子放入,大火蒸5-8分钟,看到丝瓜变软、呈透明状即可。 5. 淋油增香: 出锅后,可以撒上葱花,再淋上少许热油激发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