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中国一年新发癌症457万人!忠告:2类食物,再喜欢吃也要管住嘴

王大爷今年刚满62岁,是个有“吃货”称号的退休教师。邻居经常看到他在小区门口的烧烤摊前“驻足良久”,还开玩笑说王大爷的消夜排挡行程表都排满到下个月。

不久前,王大爷突然觉得胃部隐隐作痛、体重莫名下降,家人拉着他到医院体检时,医生眉头紧锁,化验单上赫然写着“早期胃癌”。全家人惊得语塞。医生感慨道:“现在像王大爷这样因饮食失控引发癌症的中老年人,越来越常见。”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生活习惯?中国每年有457万新发癌症病例,背后的隐患,其实就藏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特别是有两类“美味”,即便再喜欢,也得收敛一下了。到底是哪两种食物,和你息息相关吗?

吃出来的癌症?数据为何让人细思极恐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度报告,中国每年新发癌症人数高达457万,相当于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为癌症。相比10年前,新发数量增加了超过13.5%。而调查显示,约35%至40%的癌症与不健康的饮食相关

这意味着,餐桌上的选择,可能就是健康的分水岭。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类是高油高盐、经常摄入加工肉制品的人群一类是经常食用高温烧烤、腌制食品的人群

不少人觉得“美味当前,哪还顾得上健康”,可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看似寻常的习惯,会在不知不觉间给身体埋下定时炸弹。医学研究发现,加工肉制品如火腿肠、培根、腊肉等,常含有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的全球统计显示: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7%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已将加工肉制品列入一级致癌物(与烟草等同级别)

而长期高温烧烤、尤其是直接烧烤焦黑部位,易形成杂环胺类致癌物。研究证实,每周摄入150克以上烧烤食品的人,其消化道癌症发病风险提升28.7%

为什么加工肉和烧烤会增加癌变风险?简单来说,高温和腌制会促发大量致癌物生成,损伤胃肠道黏膜,增加细胞突变机会。对比之下,那些规律饮食、荤素搭配、远离加工肉和烧烤的长寿老人,癌症发病概率明显较低。

死守两类“美味”?身体或悄悄发生这些变化

很多人会说,“偶尔吃一次,问题大么?”遗憾的是,癌变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潜伏数年,等有症状时多数已到晚期,坚持高频摄入加工肉和烧烤2-3个月后,身体可能发生下列变化:

免疫力下滑:摄入过多防腐剂、反式脂肪、亚硝酸盐等,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反复感冒、易疲劳成“家常便饭”。

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衡:加工肉中高盐、高脂成分扰乱肠道微生态,增加慢性炎症风险,肠道出血、便秘、腹泻样样来。

致癌物积累:高温烧烤食品中的苯并芘多环芳烃等,会长时间在消化道残留,“越吃越伤肠胃”。

肥胖及慢病风险激增:这两类食物热量奇高,还常与高糖饮料、甜食搭配,易引发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上,研究者提醒长期摄入加工红肉使2型糖尿病风险提高27.3%

肝肾负担加重:腌制品和烧烤易带来钠、嘌呤超标,肝肾功能差的人负担加重,体检发现转氨酶、尿酸升高甚至肝肾损伤。

最关键的是,“量变即质变”——高频次才能让风险累计到可怕地步。很多患者自称“每周最多吃两回”,其实已远超健康阈值。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看似健康的中老年人,体检时突然被告知“癌变迹象”。

放下欲望,“三步戒口”给你更多保障

面对美味诱惑,如何既守护口福又保住健康?医学专家给出“三步建议”,简单实用:

“换食法”优先:加工肉制品用新鲜瘦肉替换,多用蒸、炖、烤箱低温慢烹,不再贪眼“重口味”。

减少暴露“次数”:烧烤、腌腊制品尽量逢年过节食用,常规聚会以蔬菜、豆制品、鱼虾等低温烹饪为主。

日常多蔬果、足纤维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有助抑制致癌物合成,推荐每日摄入300克以上深色蔬菜,用糙米代替白米,全天分餐控制油盐糖摄入。

还有一项细节被大部分人忽略——烧烤勿吃焦黑部分,腌肉未熟透宁可不吃,不少肿瘤医生甚至用“像烟头一样危险”来比喻烧焦食物的危害。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中华预防医学会.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亚硝酸盐摄入及健康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 烧烤及腌制食品健康风险解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中国一年新发癌症457万人!忠告:2类食物,再喜欢吃也要管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