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做完肠造口手术半年的王阿姨(化名)发现造口周围鼓起了一个软软的包块,站立或用力时尤为明显,并且越来越大,难免心里有些发慌:“是不是手术没做好?会不会是肿瘤复发?” 她来到北京朝阳医院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经过医生检查,王阿姨才得知自己患上了“造口旁疝”。
造口旁疝,其实并不罕见。造口旁疝是指肠造口(人工肛门或人工尿道出口)周围的腹壁肌肉及筋膜组织出现薄弱或缺损,导致腹腔内的肠管或其他脏器(如大网膜)从这个薄弱点向外膨出,在造口旁形成可见或可触及的包块。造口旁疝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结肠造口旁疝,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48.1%。随着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生存周期的不断延长,我国造口旁疝的检出率也逐年升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肠管为何“搬家”?
01
腹壁的天然“缺口”
我们的腹壁就像一件结实的衣服,手术造口就相当于在这件衣服上开了一扇“门”,让肠管能够通到体外。即使手术缝合得再精细,这个“门”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也是整个腹壁最薄弱的环节。
02
腹压的持续“冲击”
咳嗽、打喷嚏、便秘时用力排便、搬运重物,甚至患有慢性肺部疾病,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这股力量会日积月累地冲击造口周围的薄弱区域。
03
组织愈合能力不足
年龄增长、营养不良、患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伤口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造口周围组织的愈合强度与速度。
04
体重的影响
肥胖会使腹压增加,显著提高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不过,体重过低也并非绝对安全,体重急剧下降也可能导致腹壁支撑力减弱,成为造口旁疝发病的潜在隐患。
05
手术相关因素
造口位置选择不当(例如未穿过腹直肌)、造口开口过大、手术技术细节处理不当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造口旁疝出现会有哪些表现呢?警惕这些身体信号!
01
最直观的表现
造口旁边出现一个或大或小的鼓包,通常在站立、咳嗽、用力时出现或变大,躺下休息时可能缩小或消失。
02
局部不适感
可能出现胀痛、坠胀感,尤其在体力活动后或一天结束时更明显。部分患者会觉得像被腰带勒着。
03
影响造口袋佩戴
膨出的组织可能牵扯造口,使其形状发生改变(如被拉平或移位)。鼓包可能导致造口袋底盘难以平整贴合皮肤,容易发生渗漏,需要频繁更换,增加护理难度和费用。
04
严重警告信号(需立即就医)
包块突然增大、剧烈疼痛、发红发烫、触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或造口停止排气排便。这可能是发生了嵌顿疝或绞窄疝(肠管卡压缺血),属于急症,需要紧急处理!
若已发生,治疗有方!
01
观察与保守治疗
适用于疝很小、症状轻微、无嵌顿风险且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02
手术治疗,何时考虑手术?
造口旁疝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不适,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如造口出血、造口狭窄、造口脱垂,或者造口旁疝过大引起排便困难、肠梗阻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造口护理困难、影响造口袋的贴合封闭,或者影响局部外观及个人形象等。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积极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无明显症状以及无嵌顿史的造口旁疝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干预。
03
手术目标
还纳疝内容物,用补片加固腹壁缺损,降低复发风险。腹腔镜术后恢复时间短,可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病情不易复发,已广泛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不同补片修补术后的造口旁疝复发率在6.9%~17.8%之间。
重要提醒
01
不要“视而不见”
造口旁出现包块,务必及时告知您的医生或造口治疗师,明确诊断。
02
切勿自行处理
绝对禁止自行尝试将包块推回去,或随意使用非专业的疝气带,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03
专业指导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尤其是锻炼和腹带使用)务必在医生或造口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04
个体化治疗
是否手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需由医生根据您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疝的大小位置等因素综合判断。
总结
造口旁疝虽然常见,但并非洪水猛兽。当发现造口旁有鼓包时,请不要过度焦虑。了解它、正视它,并科学地预防和管理它,这是每一位造口人士需要掌握的课题。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时的医疗干预以及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状,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让造口生活依旧自信、舒适。王阿姨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她感慨道:“早知道手术这么简单,就不该拖那么久遭罪”。希望更多造口人能重视身体发出的 “信号”,及时就医。
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