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妈今年已经65岁,退休后,她的生活十分规律,每天早晨起床后,便开始准备丰盛的早餐。
她的餐桌上常常会摆上上一顿晚餐剩下的菜,尤其是炒菜类的,总觉得浪费了不太好。
她和丈夫早年积累的“节约精神”一直延续至今,觉得剩菜剩饭再热一热就能吃。
她也常常听邻居们说,隔夜菜没有问题,毕竟食物经过了高温烹饪,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然而,最近一次的健康检查让她感到有些不安。医生告诫她,尤其是像她这样年纪较大的人,吃隔夜菜可能会引起肝肾损伤,甚至增加患上肝肾疾病的风险。
她听后很是惊讶,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多年都没事,怎么突然就成了“危险”的存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习惯了提前做菜,剩菜剩饭往往被存放在冰箱中,再加热食用。这种做法不仅仅是为了省事,还是出于节约食物的考虑。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隔夜菜虽然便捷,但对健康,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健康,却有着许多潜在的风险。
特别是某些食物,经过长时间储存后,往往容易产生对肝肾有害的物质,长期食用会影响器官功能,甚至加速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恶化。
隔夜菜的潜在风险来源于食物中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许多食物经过长时间存储和加热后所产生的有毒物质。
许多蔬菜和肉类在储存过程中,特别是储存超过12小时后,其硝酸盐会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
而这种物质被人体吸收后,极有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严重时会导致血液中缺氧,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
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个器官的代谢能力下降,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解毒功能也会有所减弱。
如果长期食用含有高浓度亚硝酸盐的食物,不仅对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增加肝肾的负担,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隔夜菜容易滋生细菌,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尽管冷藏能延缓细菌生长,但并不能完全消灭所有细菌,尤其是细菌在食物表面和内部潜伏时,极有可能在加热时没有完全杀灭,产生食源性中毒。
比如,某些蔬菜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变质,尤其是像菠菜、豆角、韭菜等含有较多水分的蔬菜,它们在常温下存放时容易滋生细菌,产生致病性微生物。
如果这些菜肴没有被彻底加热,尤其是加热时间不足,极有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肝肾损伤。
第三,一些特定食物的隔夜问题更为严重,比如含有较多蛋白质的食物,尤其是肉类。
肉类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变质,产生一种叫做“胺类物质”的化学成分,这类物质对肝脏有较大的负担,尤其是在老年人肝脏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吃过多的含有胺类物质的隔夜菜,可能会加速肝功能的损害。
更为严重的是,肉类中还可能含有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致病菌,未能彻底加热的隔夜肉类菜肴,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造成肠胃不适、肝脏损伤等问题。
那么,哪些隔夜菜最好避免食用呢? 第一类便是含有绿叶蔬菜的菜肴。
像菠菜、韭菜、莴苣等,这些蔬菜在长时间存放后,尤其是经过反复加热后,容易变质,释放出有害物质亚硝酸盐,对老年人来说,食用这类蔬菜不仅会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体内的氧气运输功能下降。
第二类是肉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特别是一些经过加热再加热的剩余肉类,它们中的蛋白质容易被破坏并形成胺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肝脏的负担非常大。
第三类是蛋类食物。
鸡蛋经过长时间储存和高温反复加热后,容易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影响肝肾功能,增加慢性病的风险。因此,这些隔夜食物最好不要再食用,特别是对于身体状况较弱的老年人。
针对这些潜在风险,专家也提出了几项有效的解决办法。尽量减少做菜的剩余量,确保每顿饭的食量不超过当天所需,这样既能避免浪费,也能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新鲜与营养。
如果剩菜必须食用,可以尽量控制其储存时间,特别是对于高蛋白、高水分的食物,存放时间最好不超过12小时,并且储存时最好放在冰箱中,避免常温下存放超过4小时。
对于需要加热的隔夜菜,建议将其彻底加热至85°C以上,以确保食物中的细菌、病原菌被完全杀灭。
此外,在食用隔夜菜之前,最好能够闻一闻、看看其外观,确保没有异味和变色的情况。
对于蔬菜类的隔夜菜,可以选择加入一些醋、姜等食材,以帮助杀菌,降低风险。如果感觉食物的味道或外观不对,最好还是选择丢弃,而不是冒险食用。
总之,虽然隔夜菜能节约时间和食物,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食用隔夜菜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伤害,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老年人尽量避免食用这些潜在危险的隔夜菜,保证每日的饮食新鲜和健康。如果有任何不适,还是应该及时咨询医生,避免因此带来的健康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隔夜菜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夏季隔夜菜“八不吃”,中国总会计师,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