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 护骨:25岁起积累骨量,35岁后防流失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张璋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同时,绝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度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亟须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骨头为何会“变松”?补钙越多越好吗?何时开始护骨?湖南航天医院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晖为大家进行了解答。

骨头“变松”背后藏着三个关键原因

“医生,我才52岁,提半袋菜就手腕疼,弯腰擦桌子腰又痛又僵硬,是不是骨头出问题了?”在湖南航天医院骨科门诊,李女士揉着手腕问医生。接诊医生查看她的骨密度报告后说:“您的骨量已处于‘骨量减少’阶段,再发展就是骨质疏松症了,这就是骨头在悄悄‘变松’的信号。”医生再仔细询问得知,李女士退休后每天在家打麻将,三餐爱吃腌菜配粥,偶尔喝杯牛奶还觉得“补钙够了”,夏天怕晒太阳从不户外活动,去年冬天摔过一跤后,就总觉得浑身骨头没力气。

湖南航天医院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晖介绍,很多人不知道,骨头“变松”不是突然发生的,背后藏着三个关键原因。

第一是“营养失衡”,李女士常吃的腌菜含盐量高,会加速钙从尿液中流失,每日钙摄入仅450毫克(50岁以上推荐1000至1200毫克),相当于骨骼在“饿肚子”;同时因怕晒太阳缺维生素D,钙的吸收率不足20%,补的钙大多没被骨骼利用。

第二是“运动缺失”,骨骼需要负重刺激才能维持密度,李女士每天久坐打麻将,手臂、腰部几乎不发力,骨骼用进废退,慢慢失去韧性。

第三是“激素变化”,女性50岁左右进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而雌激素能保护骨骼、抑制骨吸收,激素减少后,骨量流失速度会加快3至5倍。

王晖表示,想阻止骨头“变松”,科学补钙是前提。饮食上别只盯牛奶,每 100克虾皮含钙991毫克,每次吃1小把就行;北豆腐(卤水豆腐)含钙 138 毫克;深绿色蔬菜如芥蓝,每100克含钙128毫克,焯水后吃,能去除草酸,不影响钙吸收。每天搭配1个蛋黄或20克三文鱼,补充天然维生素D,帮钙 “钻进” 骨骼。

若饮食补充不够,选补钙剂要注意,肠胃好的选碳酸钙,随餐吃吸收好,性价比高;肠胃弱的选柠檬酸钙,空腹也能吃。每日总量别超1200毫克,过量容易引发便秘。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避免陷入四大误区

“我每天吃3片钙片,还顿顿喝骨头汤,怎么骨头还是疼,最近还总便秘呢?”62岁的刘女士拿着补钙药盒满脸困惑问医生。医生查看她的检查报告后发现,其血钙浓度已超出正常范围,骨密度却仍未达标,这是典型的“补钙误区导致的无效护骨”。原来,刘女士听说“补钙能防骨质疏松”,便自行加量吃钙片,还坚信“骨头汤熬得越浓越补钙”,却从不吃绿叶蔬菜,也很少出门活动,这是造成她骨头痛还便秘的原因。

“很多人把补钙当成护骨‘万能钥匙’,谁知却踩了坑。”王晖结合刘女士的情况,分析了四个常见的补钙误区。

误区一是“补钙越多越好”,成年人每日钙推荐量为800至10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增至1000至1200毫克,像刘女士每天摄入超2000毫克钙,不仅可能引发便秘、肾结石风险,还会干扰铁、锌等矿物质吸收。

误区二是“只补钙不补维生素D”,维生素D就像“钙的搬运工”,缺了它钙吸收率会从60%骤降到20%,刘女士常年宅家缺日晒,又没有补充维生素D,补的钙大多没被骨骼吸收。

误区三是“骨头汤是补钙神器”,有研究发现,煮1小时的骨头汤钙含量仅为牛奶的1/20,反而满是脂肪,喝多了还会增加体重负担。

误区四是“年轻人不用补钙”,其实,25至35岁是人的骨量积累黄金期,若此时钙摄入不足,日后患骨质疏松症风险会翻倍。

50岁以上者,每年定期检查一次骨密度

“你的骨量已低于同龄女性正常水平,再发展下去就是骨质疏松症了。”骨密度检查报告出来后,骨科医生告诉32岁的林女士。林女士是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每天坐10小时以上,三餐靠外卖(偏爱奶茶、炸鸡),为赶项目常熬夜到凌晨,偶尔运动也只选“不用动的”瑜伽拉伸,最近出现一蹲起膝盖就疼,偶尔还腿抽筋的现象。

“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25至40岁的中青年患者越来越多。”王晖分析,骨骼需要负重运动刺激来维持骨密度,林女士长期久坐、轻度拉伸无法激活骨骼。其次,林女士常喝的高糖奶茶会阻碍钙吸收,高盐炸鸡加速钙流失,而每日钙摄入仅400毫克,成年人每日至少需要800毫克,这使得林女士的钙摄入严重不足。林女士为赶项目常熬夜到凌晨,熬夜会打乱雌激素分泌,雌激素能抑制骨吸收,年轻女性激素水平失衡会直接削弱骨骼“保护罩”。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王晖给出分层补钙攻略。首先是饮食优先,25岁至35岁人群可多吃高钙低负担食材,如北豆腐(卤水豆腐)比牛奶更易吸收,搭配焯水的菠菜(去草酸)、小鱼干,可满足对钙的需求;50岁以上人群可选择低脂高钙奶,避免血脂升高。其次是“补剂巧选”,饮食不足时,年轻人选柠檬酸钙,空腹也能吸收,适合外卖族;中老年人选碳酸钙,随餐吃。

注意,补钙不是孤军奋战,得搭配好帮手。维生素D能让钙吸收率提升3倍,年轻人每天晒15分钟太阳(避开正午)即可合成,老年人可吃蛋黄、三文鱼补充。同时要避开“隐形坑”,比如不要用钙饮料代替牛奶,部分饮料钙含量低还含糖,反而伤骨。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慢跑、爬楼梯,每周3次,每次20分钟;中老年人适合快走、打太极拳,通过适度负重让骨骼更有劲儿。

总之,护骨不分年龄。25岁起就要积累骨量,35岁后做好防骨量流失,50岁以上者每年定期检查一次骨密度。像林女士这样的人群,早期调整生活习惯比后期治疗更有效,只有把吃够钙、晒够太阳、动起来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让骨骼在每个年龄段都“扛得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 护骨:25岁起积累骨量,35岁后防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