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全红婵,作为奥运冠军,刚刚踏入暨南大学的校园,仅仅三天便遭遇了大量的网络恶意攻击。有人嘲笑她“免试入学没文化”,甚至有人建议她“先学汉语拼音”,还散布“退役后混学历”的谣言。忘记了这一点的人似乎忽略了:这位年轻女孩已经为国家赢得了3枚奥运金牌、5枚世锦赛金牌和8枚跳水世界杯金牌,且是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
当她背着粉色的双肩包、穿着浅蓝色运动装、扎着马尾走进校门时,看起来与其他新生并无不同。然而,迎接她的并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开始,还有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开学仅仅三天,社交媒体上就充斥着各种恶评:“免试入学没文化”、“先学汉语拼音吧”、“退役运动员混学历”。这些人似乎忘了,国家早就规定了,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可以免试进入大学,像姚明、郭晶晶、苏炳添等人也是这样进入大学的。全红婵凭借3枚奥运金牌和8个世界冠军头衔,完全符合这一政策。
为了迎接这位冠军新生,暨南大学特地为她准备了礼物。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亲自迎接她,并接受了她带来的巴黎奥运会签名服。这个签名服将被悬挂在学院的荣誉墙上,激励学弟学妹们学习冠军的精神。然而,网络上的恶评却让人感到冷漠与恶意,似乎没有人记得全红婵为国家赢得的荣誉。
这已经不是全红婵第一次遭遇网络暴力。2025年5月,因为膝盖伤病,她在全国比赛中退赛,却被一些黑粉指责为“逃避竞争”。康复期间,她体重增长,也被恶意指责“不自律”。甚至她修建自住房的事情也被恶意抹黑为“特权操作”。尽管医院提供了清晰的伤病证明,教练也解释说体重的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且力量还增加了30%,黑粉们依然选择性忽视这些事实。
身体的变化对跳水运动员来说,是一个严酷的挑战。自从东京奥运会后,全红婵的身高从1.43米增长到了1.53米,体重从38公斤增加到46公斤左右。每增加一公斤,她的起跳高度就减少2厘米,空中动作的重心也容易偏移,水花难以控制。她原本拿手的207C动作,得分从95分左右降到了60多分。教练陈若琳将这比喻为“换不合脚的舞鞋”,并表示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全红婵每天的训练时间延长至8小时,其中仅仅是练习207C这一动作就要反复练习上百次。尽管面临这样的困境,她依然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成熟和冷静。
网络暴力不仅仅针对全红婵个人,还波及到了她的家人。她的哥哥全进华在综艺节目中做白切鸡时被批评“咬不动”,结果网友们将对他的不满转嫁到全红婵身上。她回应说:“我跳水,他做饭,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种无端的攻击,反映了网络暴力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数字时代,公众人物的生活往往被放大,网络的匿名性让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发表恶意评论。而群体极化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使得负面情绪往往迅速蔓延。
全红婵也曾经历过一次令人震惊的事件——在澳门银河酒店,她穿着便服出门接人时,遭遇了数百粉丝的围堵。有人甚至闯入女厕所进行偷拍,导致她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最终得以脱身。对此,不少网友站出来为她发声:“希望大家理智追星,不要让这种行为继续发生。”人民日报也评论指出,畸形的“饭圈文化”不应该影响到体育领域。
除了这些困扰,全红婵还曾因购买手机选择而受到指责。有网友认为作为奥运冠军,她应该支持国产品牌,甚至有些人指责她“不爱国”。这种看法显然过于狭隘,真正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支持国产品牌,更是在关键时刻捍卫国家利益,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赢得荣誉。全红婵通过刻苦训练、拼搏比赛,已经在国际赛场上为中国争得了无数荣光。
面对种种网络暴力,全红婵的回应非常直接。她将社交媒体简介更改为:“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对于网友们的恶意言论,她干脆直接拉黑。
她并不孤单。在她身后,有很多支持她的人。跳水名将高敏多次为她发声,央视也曾谴责有人利用AI伪造全红婵的声音进行带货。2025年4月,人民日报发文力挺她,称她身上的“松弛感”是运动员最珍贵的品质。法律也在为她提供保护。2024年3月,湛江法院判决一名长期发布侮辱性言论的网民赔偿她2.3万元精神损失费。
此外,暨南大学为全红婵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校提供最长8年的学制,支持她通过线上课程和一对一导师辅导,甚至将比赛成绩折算为学分。这种学制在许多体育院校已经成为常态,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在学术和竞技之间找到平衡。
全红婵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从7岁开始接受跳水训练,每天在陆地和水上跳跃超过300次。为了攻克高难度的207C动作,她将动作的代码贴在床头,反复记忆、练习到手臂淤青。医生曾说,她的腰椎劳损程度相当于一个40岁长期做重体力工作的劳动者。
从最初的露天跳水台,到如今站在世界跳水的顶峰,全红婵的每一步都印证着她的努力和坚持。她的成长,是对体育竞技本质——艰苦和残酷——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