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霜染万物,养护有道——膳之幸带你掌握霜降养生全攻略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向冬的过渡。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气温较寒露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持续拉大,夜间气温常跌破0℃,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霜,“霜”与“寒”成为这一节气最鲜明的气候特征。大地草木渐枯,作物收割完毕,人体需顺应“收敛闭藏”的自然规律,在防范严寒的同时补养脏腑,为过冬筑牢健康根基。把握霜降养生关键,才能在霜寒时节,守护身心的舒适与康健。

一、霜降的自然特质

(一)霜寒叠加,气温骤降

霜降最突出的气候特点是“霜生寒重”,气温较寒露大幅下滑,多数地区日间气温降至10℃左右,夜间气温普遍低于0℃,部分北方地区甚至出现初雪。冷空气活动更为频繁,风力增强,“霜降杀百草”,低温霜冻会冻伤农作物,同时让人体明显感受到冬季的临近。

(二)燥寒交织,津液更伤

霜降的燥邪在寒露“凉燥”基础上,因气温更低而演变为“寒燥”,干燥程度与寒冷程度双重加剧。低湿度环境加速人体皮肤、黏膜水分流失,不仅体表易出现干裂、脱皮,体内津液耗损也更为严重,对呼吸道、消化道的刺激更强,易引发多种不适。

(三)物候与农时

霜降三候清晰呈现自然的冬前景象:“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将猎物陈列如祭祀,为越冬储备食物;“二候草木黄落”,草木叶片失去生机,纷纷枯黄脱落,大地逐渐褪去色彩;“三候蛰虫咸俯”,冬眠的昆虫钻进洞穴,蜷缩起来停止活动,进入蛰伏状态等待来年春天。农忙方面,北方地区完成秋播收尾,做好农田防冻措施;南方地区忙着收割晚稻、挖红薯,同时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确保幼苗安全越冬。

二、霜降时节的人体反应

(一)肺寒燥盛,呼吸道问题高发

霜降的“寒燥”对肺部刺激极强,体表常出现皮肤干裂、嘴唇皲裂出血的情况;体内则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声音嘶哑,部分人群还会出现鼻塞、流清涕、咳嗽加重等症状,早晚低温时段呼吸道不适感尤为明显,这是寒燥之邪侵袭肺脏、耗伤肺津的典型表现。

(二)脾胃虚寒,消化功能更弱

霜降后气温持续走低,脾胃对寒冷的敏感度更高,若饮食上仍吃生冷食物、喝冷饮,或腹部保暖不到位,极易加重脾胃虚寒,出现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同时,燥邪影响肠道津液分泌,还可能导致大便干结,形成“寒凝”与“燥结”并存的消化困境,进一步增加脾胃负担。

(三)肾阳亏虚,畏寒症状加剧

霜降时节阳气进一步衰退、阴气更盛,人体肾阳易被寒气损伤,畏寒怕冷症状更为明显,手脚、腰腹、背部等部位常发凉;阳气不足还会导致精神萎靡、乏力嗜睡、手脚冰凉,部分人群会出现腰膝酸软、免疫力下降的情况,稍不注意就易受风寒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四)情绪沉郁,“悲秋”感更重

霜降时节万物凋零,草木枯黄、昆虫蛰伏,加之光照时间继续减少,易让人产生萧瑟、低落的情绪,“悲秋”之感较寒露更为强烈。部分人群会出现情绪抑郁、兴趣减退、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

三、霜降养生的核心要点

(一)润肺驱寒,双管齐下

1.饮食调理

以“滋阴润肺、驱寒润燥”为核心,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等食材,可制作百合银耳羹、川贝炖梨、蜂蜜萝卜水等,既能滋润肺燥,又能抵御寒气;适量食用白萝卜、白菜、冬瓜等润肺生津的蔬菜,可煮成萝卜羊肉汤、白菜豆腐汤,补充营养的同时缓解燥邪;少吃辛辣、油炸、生冷食物,避免加重肺部负担与脾胃虚寒。

2.补水与润燥

每日饮用足量温水,可冲泡麦冬茶、枸杞茶,兼具补水润燥与滋阴养肺的功效;室内可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缓解皮肤与呼吸道干燥;睡前可温水泡脚,加入少量艾叶或花椒,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驱寒保暖、改善睡眠。

(二)健脾补肾,温补滋养

1.食材选择

多吃山药、南瓜、小米、芡实等健脾养胃的食材,可煮成山药小米粥、南瓜芡实粥;适量食用羊肉、牛肉、鸡肉、狗肉等温补肉类,搭配当归、生姜等炖煮,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萝卜炖牛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温肾驱寒;可适当食用栗子、核桃、腰果等坚果,兼具补肾益精与润肠通便的作用。

2.习惯调整

彻底杜绝生冷食物与冷饮,水果可加热后食用,如蒸梨、煮苹果、烤橘子;进食时细嚼慢咽,减轻脾胃消化压力;饭后可顺时针按摩腹部10-15分钟,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注意腰腹、背部与脚部保暖,外出佩戴围巾、帽子、手套,穿厚袜子与保暖鞋,避免寒气侵入。

(三)全面保暖,顺应“闭藏”

1.起居防护

摒弃“秋冻”观念,霜降后气温低、寒气重,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和脚部保暖,避免受凉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夜间睡觉时盖厚棉被,关闭窗户,防止夜间寒气侵入;早睡晚起,顺应“昼短夜长”与“阳气闭藏”的规律,帮助身体储存能量,避免熬夜耗伤阳气。

2.适度运动

选择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以上午10-11点或下午2-3点为宜,此时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避免早晚低温时段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凉。

(四)调节情志,舒缓心情

霜降时节万物凋零,易引发负面情绪,可多到户外散步,欣赏秋日红叶、菊花等景致,感受深秋的独特韵味;也可通过读书、练字、听舒缓音乐、与亲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悲秋”情绪;中医认为“忧伤肺”,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有助于维护脏腑功能,顺应秋“闭藏”之气。

霜降养生,核心在“防”与“补”的平衡——既要润肺驱寒、全面保暖,又要健脾补肾、温补滋养,更要调节情志、顺应秋气。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全面调理,既能缓解霜降时节的身体不适,又能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膳之幸愿你在这个霜寒渐浓、秋去冬来的节气里,调养身心,安稳度过深秋,静候冬日安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霜染万物,养护有道——膳之幸带你掌握霜降养生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