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减肥追“骨感”?小心骨头先“报警”!

来源:南宁晚报

▲骨质疏松示意图。

◀骨质疏松患者在做康复训练。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本报记者罗颢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骼健康”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不少人觉得骨质疏松是“老年专属”,可实际上它早已悄悄盯上更多人群。近日,记者专访广西民族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黄天勇,带你全方位读懂骨骼的“生存法则”,破解骨质疏松的防治密码。

数据揭开高危人群面纱

提到骨质疏松,很多人以为只是“骨头变脆”,实则它是一种会让骨骼“退化”的全身性疾病——骨量减少、骨小梁断裂、骨皮质变薄,就像原本坚固的墙体逐渐松动,稍不注意就可能“坍塌”。而这一“隐形危机”的规模远比想象中庞大。

黄天勇提醒,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男性5倍,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是飙升至51.6%,超过一半的老年女性都面临骨骼健康威胁。目前我国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超7000万,低骨量人群近2亿,数字背后是千万家庭的健康隐患。

聚焦广西,全区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甚至略高,女性依旧是高危主要人群。南宁各大医院骨科、内分泌科的接诊数据显示——骨质疏松及相关骨折患者逐年增多。此外,虽然南宁阳光充足,但在一项针对绝经后女性的研究中发现,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成为当地骨骼健康的“特殊短板”。

“骨感”“肥胖”埋下隐患

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关于体重与骨骼健康的关系,黄天勇解释:骨骼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体重是给骨骼的“锻炼信号”,过轻或过重都会打破平衡。

对于体重指数(BMI)<18.5的过轻人群,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更高。一方面,体重轻使骨骼缺乏日常刺激,导致骨量流失;另一方面,女性过轻会使体脂率过低,雌激素水平下降,与绝经后骨质流失原理相似,给骨骼健康埋下隐患。此外,体重过轻还常伴随营养不足,缺乏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骨骼建材”,影响骨骼坚固性。

而BMI>28的肥胖人群,骨骼健康也面临风险。虽然体重负荷能刺激承重骨形成,但骨骼“质量”可能较差。脂肪会“偷走”维生素D,阻碍钙吸收;内脏脂肪分泌的促炎因子会激活破骨细胞,加速骨吸收。肥胖者平衡差、行动不便,跌倒时骨折概率高,还常伴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进一步威胁骨骼健康。

科学体重管理不是单纯减重,而是通过合理方式维持健康体重,优化身体成分。抗阻运动(力量训练)能给骨骼“强刺激”,促进骨形成;均衡饮食能保证钙、维生素D等“骨骼建材”充足;减少内脏脂肪能降低体内炎症,为骨骼营造“宜居环境”,一举多得。

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面守护

为啥说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因为它早期没啥明显症状,等出现腰酸背痛、身高变矮时,骨骼往往已严重受损,而最可怕的后果就是骨折。老龄化是骨质疏松高发的根本原因,加上大众知晓率、诊断率低,钙与维生素D普遍缺乏,农村地区医疗营养条件较差等因素,让这一疾病“乘虚而入”。

别担心,从骨质疏松的预防到治疗,黄天勇给出了“守护方案”。在预防上,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有骨折家族史或长期服用激素者,要主动做骨密度检测;在饮食上,成人每天补800mg钙(绝经后女性和老人1000mg),多吃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搭配400~800IU维生素D,南宁市民可利用日照优势,每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暴露四肢在阳光下,晒15~30分钟;运动要选散步、广场舞等负重运动,搭配肌肉力量训练;老年人更要做好防跌倒措施,比如在家装扶手、穿防滑鞋。

若已确诊骨质疏松或骨折风险高,就得启动临床治疗。“但要牢记,治疗方案必须由内分泌科、骨科或老年科专科医生制定,根据骨密度、肝肾功能等进行个性化调整,千万别自行用药,以免适得其反。”黄天勇强调。

骨骼健康伴随一生,从年轻时的“积累”到老年时的“守护”,每个阶段都不能松懈。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不妨从关注体重、补充营养、坚持运动开始,给骨骼一份“长期保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减肥追“骨感”?小心骨头先“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