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晚期,已经扩散,就剩下四个月时间。”——当医生对陈培海(化名)的家人说出这句话时,无疑是一张残酷的“死刑判决书”。2015年,他因声音嘶哑就医,被确诊为食管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甚至浸润了喉返神经。现代医学在肿瘤广泛转移时,有时会面临局限,手术无法进行,而放化疗在经历了17次放疗和4次化疗后,带给他的却是无法进食、剧烈咳嗽和极度的虚弱,病情并未好转。
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陈培海的经历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在绝境中,他选择了中医治疗,并由此开启了生命的逆转。服用中药后,他首先能吃得下饭了,体力逐渐恢复,连几乎丧失的声音也回来了。经过四个多月的中医治疗,2016年初的复查结果显示,他的食管和肺部已无明显异常。如今,他已康复九年,重拾教鞭,风采依旧。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类晚期肿瘤的呢?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肿瘤并非一个孤立的病灶。当影像学检查发现多处转移时,在中医看来,往往是人体内部环境整体失衡的极端表现,中医称之为“正气亏虚,毒瘀互结”。这里的“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长期的“正气”不足,导致病邪(痰、瘀、毒等)深入脏腑经络,四处流窜,从而形成转移。
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思路,并非仅仅直接攻击肿瘤(“祛邪”),而是更侧重于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即首先调整和恢复人体自身的机能状态。当一个人的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协调,内在环境不再适合肿瘤生长时,就能有效遏制病情的进展,并为身体清除病邪创造有利条件。这就像改变了一片滋生杂草的土壤,土壤性质变了,杂草自然难以疯长。
陈培海老师能够重新进食、体力恢复,正是“扶正”起效的直观体现——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气血生化有了来源,人体的根本得到了巩固。随后,声音的恢复、病灶的缩小,则是在正气支持下,“祛邪”能力增强的结果。
陈培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晚期癌症的多发转移,生命的希望也未曾泯灭。中医在肿瘤治疗中,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重塑机体平衡,为许多像陈老师一样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路径和康复契机。当一条路看似走到尽头时,不妨换个视角,或许就能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新生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