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去世后,继任者通常会为其取一个“庙号”,以纪念其一生的功绩和德行。这个庙号被用来在宗庙中供奉后代。而庙号并不是唯一的,常常出现多个帝王使用相同的庙号。比如,李世民、赵光义和皇太极的庙号都是“太宗”,为了区分他们,后代会在庙号前加上国家的名字,如“唐太宗”、“宋太宗”和“清太宗”等。
今天,我们特别来讨论一下“英宗”这一庙号。在中国历代的统一王朝中,共有三位皇帝使用了“英宗”这一庙号。根据《谥法》中的解释,“英”字通常指出类拔萃、德行高尚和聪明能干的人。因此,庙号为“英宗”的皇帝,理论上应该是既具有卓越能力,又有较高道德标准的帝王。那么,历史上这三位“英宗”皇帝是否真的符合这个称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宋英宗赵曙
宋仁宗是一位广受好评的皇帝,后代普遍认为他完全配得上“仁宗”这一庙号。然而,宋仁宗命运不佳,他的儿子们都早早去世,导致他没有继承人。无奈之下,宋仁宗收养了赵曙。赵曙的亲生父亲是濮王赵允让,而赵曙自己则是宋仁宗的堂侄。由于宋仁宗没有子嗣,他决定将年仅三岁的赵曙接到宫中抚养,并在几年后正式立他为皇子。

宋仁宗去世后,赵曙继位,成为了宋英宗。然而,赵曙自幼并未得到太多认可,年纪已经不小,且心里充满了困惑和压力。更糟糕的是,在为仁宗守孝期间,赵曙偶尔会出现一些行为失常。他逐渐对曹太后产生了怀疑,宫中开始出现矛盾与分裂。宋英宗最终在位仅四年,年仅35岁时因健康问题去世。
二、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与赵曙不同,元英宗硕德八剌并非被收养,他是元仁宗的亲生儿子,拥有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权。与宋英宗类似,元英宗也是继承了“仁宗”的皇位。

硕德八剌即位时年仅17岁,朝政由皇太后和权臣铁木迭儿掌控。直到这些权臣去世,元英宗才得以亲政。他上任后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在打压权臣、削弱权力斗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这些改革引发了蒙古贵族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反叛。

元英宗在位期间也仅有四年,在一次外出时遭到谋害,年仅20岁便去世,命运可谓悲惨。
三、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是三位“英宗”中命运较为坎坷的一位。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早在出生四个月时便被立为皇太子。宣德十年,明宣宗去世,9岁的朱祁镇在祖母张太皇太后的帮助下顺利继位,成为了明英宗。
尽管年幼即位,朱祁镇在张太皇太后和贤臣们的辅佐下,国家并未发生太大动荡。但随着辅佐者相继去世,宦官王振开始掌控朝政,局势逐渐恶化。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听信王振的建议,亲征瓦剌,却在战争中被俘。被放回后,堂弟朱祁钰趁机称帝,朱祁镇被软禁了七年。
经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但复位后的他开始清除一些朝廷旧臣,甚至大规模清洗功臣,这使得朝政一度混乱。然而,他晚年逐渐认识到错误,并开始任用贤臣,尤其废除了残忍的殉葬制度,这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为值得称道的事情。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年仅37岁时去世。
总结
从这三位“英宗”皇帝的生平来看,他们的命运都相当悲惨。宋英宗和元英宗都因健康问题或政变早早去世,而明英宗虽然最后有所回归,但同样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尽管如此,后代对宋英宗和元英宗的评价相对较好,而明英宗则多被批评,认为他并未完全配得上“英宗”这一庙号。不过,他废除殉葬制度的举动,确实为他加分不少。
(参考文献:《宋史》《元史》《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