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到底靠谱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每到换季时总被人们挂在嘴边,认为秋天就应该多冻一冻。那么,这句从小听到大的俗语真的靠谱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适合所有人吗?

“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春捂秋冻”是古人根据自然变化总结出的养生之道,意在提醒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

“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季节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秋冻”是指秋季来临时,不急于添衣,让机体适应、感受秋季气温变化,避免穿戴过多导致机体生热出汗、阳气外泄与阴津耗伤。

当然,俗语是有地域性的,由于地方不同,气候有差异,其“春捂秋冻”的时间和讲究,也有差异,我们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古人的养生智慧

古人为什么能总结出如此精炼的养生智慧?这背后,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身体的运行规律必须与天地四时的变化同步。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明确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懂得养生的人,会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之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之气。“春捂”和“秋冻”,正是这一思想在穿衣上的具体实践。

古人的这种观点在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早有记载,书中讲到: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

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年代,这套“顺势而为”的穿衣法则,是古人适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存智慧。它不是让你硬扛,而是教你如何与季节“和平共处”。

秋冻不是硬扛冻

其实“秋冻”不是让大家在寒风里瑟瑟发抖,而是趁着初秋凉而不寒,让身体慢慢适应温度变化。简单说,就是别天气一转凉就裹成粽子,适当“晾一晾”,帮身体平稳换季。

到了深秋时节,咱们穿衣也得讲究“循序渐进”。如果一下子穿得太厚重,身体容易出汗,这反而会造成能量和津液的耗散。其实,“秋冻”就是顺着秋天收敛的特性,帮我们把阳气内收、阴精储存在体内。

所以,“秋冻”也得会冻!记住以下几点:

1.气温在20℃以上的时候可以相对减慢增加衣物的速度,通过微寒刺激提高身体免疫力。

2.当气温降到15℃以下,并且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及时增加厚衣物。

3.“秋冻”应以“手脚温暖、背部微凉”为度。

4.“秋冻”时,有些部位要避免着凉——腹部、脚踝和颈椎这3个部位一定不能挨冻。腹部受凉后不仅会出现腹泻,疼痛等慢性问题,女性还会加重月经期的不适症状。体质偏弱容易手脚冰冷的人,更应该注重足部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患有胃肠道疾病人群、患有呼吸道疾病人群、患有骨关节疾病人群、老年群体及孕产妇在降温时应该及时增添衣物,千万不能随意依赖“秋冻”。

这些防寒方式竟是错的?

随着气温的降低,各式各样的保暖方式都上线了,可是有些保暖方式竟是错误的,你知道吗?

穿得越多才越暖和

衣服的保暖性不仅与厚度有关,还取决于含气量和透气性。如果衣服穿得过紧过厚,不仅会使衣服夹层之间的空气变少,还会使身体热量更易于向外扩散,保温作用反倒不明显,让人觉得更冷。

穿很厚的衣服睡觉

过厚的衣物会影响体表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新陈代谢,穿着睡觉会使被窝内的湿度相对增加,不仅不利于保暖,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喝点酒让身体变暖

人们在喝酒后能感到“暖”,主要是酒精对中枢神经起到了暂时性麻痹作用,产生了一种错觉。实际上,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加快,人体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地增加,同时,身体产生的热量也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去,这就意味着消耗了体内更多的热量,从而导致失温。因此,喝酒并不能让身体真正暖和起来,反而可能会让你感觉更冷。

紧闭门窗御寒保暖

人们往往觉得,冬天勤开窗冷空气容易进入室内,从而让室内温度降低,如果不稍加保暖就很容易感冒。因此部分人选择冬天紧闭门窗。其实,门窗紧闭的房间里二氧化碳会不断上升,在此环境下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很容易造成因缺氧而引发的头昏等不适。所以,天气再冷也应该每天按时开窗通风。

吃高热量食物保暖

有些人认为,奶油、糕点等食物热量高,怕冷的人多吃这些食物就可以了。高热量食物虽然产生的热量高,但是如果体内代谢跟不上的话,产能也跟不上,暖身作用就不明显了。因此,高热量食物并不一定具有暖身效果。

防寒有这些妙招

吃温补食物

进入寒冷季节,饮食补养应以温热为主。可选择适量羊肉、鸡肉、牛肉、鱼类、猪肝、羊肝等肉类,炖煮或炒熟趁热食用;选择核桃、芝麻、燕麦、豆制品、糯米、枸杞、大枣桂圆、芝麻等磨粉或煮熟趁热食用;宜选择韭菜、木耳、大头菜莴苣、薯类等,亦当煮熟(炒熟)食用。

做踮脚慢活动

双脚并拢站直,踮起脚后跟,脚掌、脚趾着地,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步幅甩臂行走,每天踮脚20分钟左右,身体也会立马热乎起来。

生姜泡脚

睡前用苏梗桂枝生姜汤泡脚,可以起到暖身效果,还有散寒除湿、温通经络的作用。擦干后,用双手手掌对准双脚脚心涌泉穴等穴位进行按、揉、拍、打,约5分钟。脚暖和,全身便会随之暖和起来。

出门戴帽子

头部有丰富的血管和汗毛,中医说头部是诸阳之会,而且头部常常是裸露的,占全身散热比例大。出门应做好头部保暖,戴个帽子可减少散热,给脑血管一个舒适的温度。

规律的运动

寒潮来袭,人们大多蜗居室内,外出活动减少,有的甚至停止锻炼,这是不可取的。尽管天气寒冷,还是应当保持规律的起居习惯,适度锻炼。最好等太阳光出来后,去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等有氧运动,每天运动40分钟~1小时为宜,对身体也是极有好处的。

你怎么看待“春捂秋冻”这句老话?

你觉得有道理吗?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

部分内容综合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农视网、科普时报、科普中国、读书文史、三农头条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到底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