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胃癌为什么偏爱东亚人?多和4个饮食习惯有关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癌症死因。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医学互联网研究癌症》杂志发表的新研究称,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这5个东亚国家,仍属于全球胃癌负担最重的地区。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解读东亚地区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并教你保护好自己的胃。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

湖南省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主任医师 蒲兴祥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谭琪欣 王艾冰

本文编辑 | 王冰洁

东亚五国成胃癌重灾区

研究显示,尽管1990~2021年全球胃癌发病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东亚五国受人口基数大、饮食文化相近等因素影响,仍然面临较重的疾病负担。

从2021年关键数据看,蒙古胃癌标化发病率(排除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后的发病率)为36.83/10万,属五国之中最高;中国、韩国、日本、朝鲜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较1990年分别下降39.5%、63.8%、60.1%、13.9%,降幅明显。

在标化死亡率(排除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后的死亡率)方面,蒙古、中国位居前列,但均较1990年出现明显下降。

从各国患病率趋势分析,中国的胃癌呈现“1990~1997年下降、1997~2004年波动、2004年后持续下降”的轨迹。

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癌症控制计划的实施,比如清洁饮用水覆盖率的提升、污水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卫生意识增强(推广分餐制等)、幽门螺杆菌检测纳入常规体检等。

模型预测显示,未来全球胃癌负担将持续缓慢下降,但东亚五国需高度关注老年人群。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推高胃癌负担的主要原因,65岁及以上人群的胃癌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始终在各年龄组中位居首位。

胃癌的年轻化趋势同样不容忽视。湖南省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主任医师蒲兴祥强调,必须尽快摒弃“年轻不会得癌”的认知误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补充,与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肠型胃癌不同,年轻人中弥漫型、印戒细胞型胃癌比例更高,这类胃癌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且侵袭性强,一经确诊往往处于进展期,预后效果较差。

藏在餐桌里的胃癌诱因

很多时候走进餐馆,观察一桌饭菜,往往就能揪出多个胃癌诱发风险。一顿看似平常的聚餐,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套伤胃“组合拳”。

未实行分餐制

全球约76%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这种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口口传播”。

传统共餐制下,大家共用一盘菜,一旦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细菌就会通过唾液沾在筷子上、进入公盘,传染给其他就餐者。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仅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还会刺激胃酸分泌,让胃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大幅降低胃黏膜的抗病能力。

聚餐“撑到扶墙”

很多人平时三餐不规律,朋友聚餐时又会吃到撑。胃酸作为“按时上岗”的消化液,有着固定分泌节律,会被这种饮食习惯彻底打乱:

饿肚子时,胃酸没有食物消化,便会侵蚀胃黏膜;吃太撑时,胃酸又会过量分泌,加重消化负担,甚至引发胃食管反流

长期如此,胃黏膜会从“偶尔发炎”发展为“反复受损”,进而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大胃癌风险。

高盐菜品“下饭”

毛血旺、腊肉、咸鱼等高盐菜品,是不少人聚餐时的必点下饭菜。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让胃黏膜逐渐失去修复能力,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甚至引发癌变。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腌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胃内可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加速胃黏膜的病变进程。

聊天不离烟酒

高度白酒会直接破坏胃黏膜的黏液层和上皮细胞,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则会刺激胃酸分泌,收缩胃黏膜血管,减少胃部血液供应,严重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

上述风险因素并非单独作用,而是常常“协同作案”,加速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的病理进程,对胃部健康造成叠加伤害。

打造“四防”护胃队

“四防”策略是基于大量临床病例,总结出的胃癌全程防控理念,覆盖预防、筛查、干预和随访的全环节,能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防感染

性价比最高

  • 持续推行分餐制与公筷公勺;
  • 注重饮食卫生,保证三餐规律,不吃霉变、烧烤及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
  • 生食与熟食的刀具、砧板分开使用,避免细菌交叉污染;
  • 不饮用生水,定期洁牙,减少口腔细菌经吞咽进入胃部的可能性。

防漏诊

锁定早期胃癌

以下人群应将胃镜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建议每5年检查一次:

  • 年龄超过45岁者;
  • 来自辽宁山东等胃癌高发地区者;
  • 有胃癌家族史者;
  • 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者;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 长期吸烟饮酒、饮食重口味、爱吃烫食者。

长期存在腹部不适、贫血等症状的人,建议将首次胃镜检查时间提前至40岁或更早。

防进展

阻断癌变路径

对于已发现的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定期监测与及时干预是关键,需实现“早诊早治+多学科干预+全程管理”的闭环。

通过手术、内镜下治疗等手段及时控制病变,结合中医调理与生活方式优化(如规律清淡饮食、适度运动),延缓病情恶化。此外,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每3~6个月进行胃镜与影像学检查,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长期稳定。

防复发

及时处理苗头

对胃癌患者而言,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长期管理直接决定最终治疗结局。术后复查需严格遵循以下时间表:

术后2年内每3~6个月检查一次,3~5年每6~12个月检查一次,5年后每年检查一次。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胃镜、CT等检查项目,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营养支持同样重要,患者应优先摄入鱼、蛋、奶等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果,满足身体修复需求。若遭遇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胆结石等术后并发症,需及时遵医嘱治疗,日常可通过少食多餐、餐后平卧30分钟等方法缓解不适。▲

来源:生命时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胃癌为什么偏爱东亚人?多和4个饮食习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