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代谢性疾病流行,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呈现上升态势。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规模达8200万;截至2024年12月底,透析患者数量已突破118.3万例。在慢性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聚焦于用药、透析等手段,却容易忽视一个关键的疗法——营养管理。
“在肾脏病领域,营养治疗是绝对的一线治疗,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近日,在费森尤斯卡比新品乳清蛋白粉上市会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科陈靖教授反复强调肾病患者营养管理的核心地位。
陈靖教授进一步表示,与糖尿病、高血脂可通过药物直接控制指标不同,目前肾脏病缺乏能直接保护肾功能的特效药物,营养管理因此成为延缓病情进展、提升整体疗效的核心抓手。这也是“营养即第一处方”的底层逻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则指出:“营养和蛋白是正常人群和疾病人群的需求。每个人或每个病人需要多少蛋白质,要根据疾病和身体状况决定;其次是怎么实现所需量。如慢性肾脏病病人,即使透析病人也需要优质蛋白质,但大量吃肉时,肉、奶等普通奶制品的磷、钾含量很高,就无法满足对磷、钾的控制需求。”
营养对肾病患者的不可替代性
对肾病患者而言,“吃”不仅关乎生活质量,更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包括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预后。陈伟教授分享,肾脏病在临床营养中是所有疾病里最难治的营养相关疾病,既要考虑宏量营养元素,又要平衡微量营养元素。需通过营养科联合肾科协作管理,来达到多组营养摄入与控制的适配,为患者个体实现延长生存,提高生存质量。
陈靖教授指出,肾病患者自确诊起,便可能面临“蛋白质能量消耗”的困境,身体会不自觉加速蛋白质分解,导致肌肉流失、体力下降,甚至发展为营养不良。这就形成了矛盾:既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保护肾脏,又要避免营养不良加重病情。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精准营养调整,这也是营养治疗能成为一线疗法的核心原因。
从功能上看,营养补充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肾功能负担的轻重。陈靖教授解释说,肾脏的核心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如尿素氮)是其主要“工作对象”。若蛋白质摄入过量,肾脏需超负荷运转排泄废物,不仅会加重现有肾损伤,还可能破坏肾脏血流稳定,加速肾功能衰退。因此,对肾病患者来说,“吃对蛋白”比“吃够蛋白”更关键,盲目补充蛋白质反而可能成为肾脏负担。
更重要的是,饮食管理不到位,会直接削弱药物疗效。陈靖教授在临床中多次遇到类似案例,患者虽按时服用降压、护肾药物,但因饮食中磷、钾超标(如大量食用坚果、香蕉)或蛋白质摄入失控,导致肾功能指标反复波动。
她强调,营养管理并非治疗的辅助项,而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若身体无法维持良好代谢状态,再有效的药物也难以扭转病情。
分阶段精准营养干预策略
针对肾病患者的营养补充,陈靖教授结合临床实践,按“非透析期”与“透析期”两个阶段,给出了针对性干预原则。
非透析期的主要目标和原则是保护残余肾功能,规避营养不良。此阶段肾脏仍保留部分功能,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总量需限制且灵活调整,要根据肾功能衰退程度控制蛋白质摄入总量,但不可“一刀切”,例如老年人若严格限蛋白,可能引发肌少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调整。二是质量需优质且规避风险,优先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但需警惕普通蛋奶、肉类中较高的磷、钾含量。因为过量摄入这两种营养元素会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若因限食导致蛋白摄入不足,可选用0磷、0钾的蛋白补充剂,既能弥补膳食缺口,又不增加肾脏负担。
在透析期,患者就需要补足蛋白,严控磷钾。因为透析过程会带走部分蛋白质,患者需提高蛋白质摄入以满足身体需求,因此,蛋白质摄入量需高于非透析期,以抵消透析造成的营养流失。同时要严守磷钾红线,透析患者排磷、排钾能力显著下降,若过量食用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加工肉制品)或高钾食物(如橙子、土豆),可能引发高磷血症、高钾血症,严重时甚至导致心律失常。
此时自然食物的局限性便凸显出来。陈伟教授指出,肾病患者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难以避免磷钾摄入,因此0磷、0钾、无糖、无脂的蛋白补充剂成为首选,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规避代谢风险。
此次费森尤斯卡比全新上市的四“0”乳清蛋白粉,充分考虑到了上述营养补充的痛点,在技术层面,采用离子交换与专有超滤技术,实现0磷、0钾、0糖、0脂,避免了四种元素的额外摄入,减轻身体代谢负担,尤其适用于肾病透析、糖尿病等需严格管理膳食摄入的患者。同时也适用于老年人、术后恢复期人群及关注健康管理的大众人群。此外,其主要成分乳清蛋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氨基酸评分高,消化吸收速度快,而且天然磷/蛋白比最低,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支持机体恢复。
恒天然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彭鸣女士指出,这款四“0”乳清蛋白粉,其原料来源于高于新西兰国家标准的草饲奶源,奶源从牧场到成品全链接受高频次质量审计,保障源头纯净与供应稳定。
费森尤斯卡比全球营养运营高级副总裁林惠肯先生表示,公司以制药标准严控生产环境,采用纯化水与洁净空气,并对每批次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完整保留乳清蛋白营养价值,同时确保产品安全指标达标。
陈靖教授进一步强调,肾病患者的营养方案需“动态调整”。例如非透析期患者若肾功能恶化,需随之降低蛋白摄入量;透析患者若出现感染,蛋白需求可能需要临时增加。他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由医生根据指标变化调整方案,避免“一套饮食吃到底”。
来源 / pixabay
提升营养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饮食文化丰富,让肾病患者改变饮食习惯难度较大,“依从性差”成为营养治疗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问题,两位教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许多患者抵触营养餐,根源是不理解‘为何要这样吃’。”陈伟教授表示,提升依从性的第一步是让患者明确饮食控制的意义,比如告诉高钾患者吃一根香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引发心慌,比单纯说不能吃香蕉更有说服力。
此外,需避免“信息混乱”。肾科医生与营养师需统一饮食建议,防止出现“医生说能吃、营养师说不能吃”的情况,让患者无所适从。
陈靖教授提出,营养调整并非“推翻原有饮食习惯”,而是“在偏好基础上适当加减”。爱吃辣的患者,可在低油低盐前提下用少量辣椒调味;主食偏好明显的患者,可替换为低蛋白米面,既不改变口味,又能控制蛋白摄入。
“部分老年人反馈‘三顿营养餐吃下来快要吐了’,对这类群体而言,便利比营养全面更重要。”陈伟教授提到,蛋白补充剂的便捷性是一大优势,无需烹饪,温水冲调即可饮用,且口感清淡,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食物即药物”并非指食物能直接治病,而是通过精准营养调整,让身体维持良好代谢状态,为治疗打下坚实基础。从“管住嘴”到“吃对嘴”,从“单纯限蛋白”到“精准补营养”,肾病患者的营养管理需要医生、营养师、患者及相关企业的协同努力,这正是“营养作为第一处方”的深层意义。
但目前我国肾脏病专病营养师稀缺,多数营养师擅长公共营养,对肾病营养的专业性不足。因此陈靖教授提醒,患者若需调整饮食方案,应优先咨询肾科医生或临床营养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