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初,解放军各部队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准备。经过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但蒋介石依旧抱有幻想,认为长江的天险可以保住他的江山一隅。

对于解放军来说,渡江战役关系到中国未来的走向。尽管此时形势十分有利,解放军仍然保持高度警惕,并没有因此掉以轻心。为了确保渡江行动的顺利进行,解放军早早做了充分准备,而国民党在江阴要塞的防守,成为了攻克的重点。

江阴地处长江东线,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南京到江阴这一段水域,由于地形的特殊性,江阴一带水域开始收窄,一旦突破江阴,眼前便是开阔的江面。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渡江作战的必争之地。抗战时期,日军和国军也曾在此发生过激烈战斗,蒋介石非常重视江阴的防守,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江阴要塞。 要塞配备了100多门现代化火炮,还有重炮团与游动炮团等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蒋介石其他部队的火力配置。江阴所在的地形非常适合防守,敌人若想突破,只需要依靠江阴东西25公里的狭窄水域及河岸,便可以将长江水面严密封锁。 虽然蒋介石所能调动的精锐部队已不多,但他依然派遣了精锐的守备总队驻守江阴,整个要塞的守军人数达到7000多人。在选择要塞司令时,蒋介石经过一番权衡后,将戴戎光任命为江阴要塞的司令。

戴戎光出身于江苏一个名门望族,早年进入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后先后在杜聿明等将领的部队服役。他与顾祝同不仅是老乡,而且还存在亲戚关系。因此,当江阴要塞的司令一职空缺时,许多国民党内部人士纷纷推荐他。而与此同时,潜伏在江阴要塞的地下党成员唐秉琳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秉琳毕业于黄埔十期,抗日战争时期屡立战功。由于他精通炮战,蒋介石将他派到江阴要塞任职。唐秉琳在江阴要塞工作多年,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表面上他是国民党军官,但实际上他一直在为革命事业暗中工作。

唐秉琳发现,戴戎光并非蒋介石的亲信,反而戴戎光的兄弟们都与革命有着密切关系,且与中共的关系非常深厚。基于此,唐秉琳决定在江阴要塞内积极争取那些被压迫的中下级军官,并联合要塞的士兵们,最终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得到了大家的拥护。经过一段时间,唐秉琳的职务逐渐升高,最终成为了守备总队队长。 戴戎光接手要塞后,对唐秉琳非常信任,把许多重要工作交给了他。随着解放军渡江战役的临近,唐秉琳等人加紧了行动。他们以扩充要塞军队为名,悄悄地将吴广文、王德蓉等地下党成员安排进了要塞,并对要塞内部的职务进行了调整。唐秉琳担任了炮台总台长,吴广文被任命为守备总队队长,而王德蓉则成为了游动炮团团长。 然而,他们的这些行动引起了特务如毛森等人的注意。李宗仁等人曾试图对江阴要塞进行一些调整,但由于自身也陷入了困境,无法集中精力管理要塞。随着解放军的渡江行动即将展开,唐秉琳等人早已做好准备,开始为最后的胜利铺路。 他们通过一系列调整,将要塞的关键部队基本掌控在了地下党手中,而戴戎光却完全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被架空。与此同时,唐秉琳等人与江北的解放军部队接头,并达成了协作协议。驻守在北面的三野十兵团,准备全力支持这场行动。叶飞得知后非常高兴,立刻指示部队与唐秉琳等人密切配合。

1949年4月20日,戴戎光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求全力阻击解放军,于是他带着命令赶到炮台指挥所。此时,靖江八圩作桥头堡的145师正在遭遇解放军猛烈的火炮攻击,戴戎光立即下令反击。然而,在唐秉琳等人的精心操作下,江阴要塞的火炮却打向了自己军队的阵地。 第二天,解放军成功渡江,而江阴要塞仍未发出任何反应。唐秉琳等人首先切断了要塞与外界的联系,然后派兵将戴戎光身边的警卫分散,最终,指挥室内只剩下戴戎光一人。其余的人员都是地下党成员。直到解放军的部队完全渡过长江,戴戎光才意识到情况不对,但一切已经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