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妇科养生坊】妇科疾病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青春期的月经失调、育龄期的不孕、更年期的抑郁……皆能让人心情沮丧、容颜失色。看病不如防病,省名中医王小云跟您一起,共同维护女性健康。

本期作者

刚把秋裤从衣柜深处翻出来,办公室就开始此起彼伏地打喷嚏——初冬这波“换季魔法攻击”,真是专挑免疫力薄弱的人下手。前一天还穿着卫衣晒太阳,后一天就裹着羽绒服冻得哆嗦。
遇见“过山车”式温差,大家要注意:此季养生,防感冒为先!今天就来解锁中医视角的初冬防感冒攻略,让你安稳度过换季。

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初冬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盛的关键期。此时人体阳气还没完全“切换”到保暖模式,而外界寒气却像“偷袭的小贼”,总往毛孔里钻。加上现代人爱吹空调、贪喝冰饮、熬夜追剧,阳气被过度消耗,“卫气”(相当于人体的“防护盾”)失守,感冒发烧自然找上门。所以初冬防感冒,核心就是“固卫气、御寒气、养正气”,这三件事做好,病毒都得绕着你走。
1
中医讲究“薄衣法”
中医叫“薄衣法”而非“捂汗法”。很多人一降温就裹成粽子,结果一活动出汗,冷风一吹反而更容易感冒。正确做法是“洋葱式穿衣”:内层穿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中层加件保暖的毛衣或卫衣,外层搭件防风外套。这样既能保持身体干爽,又能根据温度灵活增减,就像给身体装了“恒温系统”。
尤其要护住“三关”:颈后风池穴、腰腹丹田、脚踝三阴交,这三个地方是寒气入侵的“重灾区”,围巾、护腰、厚袜子可得安排上。

2
食养“温和不燥”
饮食调理是“养正气”的关键,初冬要多吃“温而不燥”的食物。
推荐“三白暖身方”:白萝卜+葱白+生姜,煮水喝能发散风寒;炖鸡汤时加几颗红枣、一块黄芪,补气又养血,让身体自带“暖气”。

但要避开两类“坑”:一是生冷寒凉,冰奶茶、生鱼片再馋也得忍,不然会损伤脾胃阳气;二是辛辣燥热,火锅、烧烤吃多了容易“上火”,反而让呼吸道黏膜变脆弱。可以多吃些山药、南瓜、小米等健脾养胃的食材,脾胃功能好了,营养吸收到位,免疫力自然up。
3
跟着太阳的节奏作息
起居上要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初冬夜长昼短,熬夜会直接耗伤阳气,让“防护盾”失效。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跟着太阳的节奏调整作息,相当于给身体“充电”。
另外,每天早上用冷水洗脸、晚上用温水泡脚,能刺激面部和足部的穴位,增强抗寒能力。泡脚时加几片生姜或艾叶,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15-20分钟,浑身暖洋洋,寒气都能跑光光。
4
选择温和养阳的运动
运动方面,初冬适合“温和养阳”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2点,阳光最充足的时候,到户外走一走,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能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滋养身体。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比如大汗淋漓的跑步、打球,出汗后毛孔张开,反而容易被寒气侵袭。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爽衣物,喝一杯温盐水补充水分,才算完美收尾。

5
防感小妙招
按摩风池穴和大椎穴。风池穴在颈后发际线凹陷处,用双手拇指按揉1-2分钟,酸胀感蔓延到头顶就对了;大椎穴在脖子和背部交接的隆起处,用手掌搓热后热敷3分钟,能快速提升颈部阳气,抵御风寒。每天花5分钟按摩,相当于给身体“加固防护盾”,简单又有效。
初冬换季感冒不可怕,只要跟着中医的方法,把“穿衣、饮食、起居、运动”这四件事做好,养足正气、抵御寒气,就能轻松应对温差挑战。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与其感冒后吃药打针,不如提前做好养生功课。希望大家这个冬天都能远离感冒发烧,做个健健康康的“抗冻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