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多地出现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疾病卷土重来:白喉。这种曾经因疫苗普及而几近绝迹的传染病,近年来不仅重新出现,还悄然从经典的呼吸道感染形式转向了皮肤感染形式,给公共健康和医疗体系敲响了警钟。
白喉是什么?
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感染。它的危险性主要来自某些菌株产生的毒素,这种毒素可以损害心脏、肾脏和神经系统。传统上,白喉的典型表现是呼吸道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喉咙痛,并伴随咽喉部位形成一层灰白色的“假膜”。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假膜可能导致窒息,毒素也可能引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
然而,近年来,白喉的皮肤感染形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免疫力较弱的群体中。皮肤白喉通常表现为溃疡、脓疱甚至坏死,并且常常伴随其他细菌感染,使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
为什么白喉会卷土重来?
自上世纪50年代全球推广白喉疫苗以来,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然而,近年来成人疫苗接种率的下降,以及某些特殊人群的疫苗覆盖率不足,给白喉的复发留下了可乘之机。
根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2022年欧洲报告了320例白喉病例,其中77%为皮肤形式。法国在2022年确认了52例白喉病例,而2023年则为18例。尽管总体风险不高,但某些脆弱人群,如移民、无家可归者、注射毒品者以及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面临的风险更大。
如何识别和防控白喉?
皮肤白喉的诊断往往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表现容易与其他皮肤感染混淆,例如脓疱疮或普通的细菌感染。此外,由于医疗专业人员对皮肤白喉的认知有限,一些病例可能被误判或延误治疗。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医疗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提高诊断意识:临床医生在面对持续性或恶化的皮肤溃疡时,特别是患者近期有流行地区旅行史或属于高风险群体时,应考虑白喉的可能性。
- 规范检测:对可疑病例采集咽喉或皮肤样本进行培养,并进行毒素基因的检测,以确认感染是否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
- 及时隔离与治疗:确诊患者需在隔离条件下接受治疗,通常首选抗生素阿莫西林,青霉素过敏者可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严重病例中,还需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
- 疫苗接种:确保儿童和成人的疫苗接种状态均为最新,特别是高危人群。根据建议,成年人应每10年接种一次白喉疫苗加强针。
白喉的复发提醒我们,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论是家长为孩子按时接种疫苗,还是成年人定期接种加强针,都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此外,个人卫生习惯也很重要。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伤口、及时处理皮肤破损,都能减少感染风险。
最后,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白喉的监测和报告,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确保病例得到及时诊断和追踪。
结语
白喉的卷土重来不仅是对医疗体系的考验,也是对公众健康意识的一次提醒。通过疫苗接种、卫生习惯和医疗监测,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一古老的疾病再次驱逐出我们的生活。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