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小满至,别管有钱没钱,多吃这8道升阳菜,护阳养心去湿邪!

时值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故曰“小满”。这个时节,阳光日渐丰沛,雨水也逐渐增多,天地间充盈着蓬勃的阳气,同时,湿气与热邪也开始交织,成为困扰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季的变换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夏季属火,通于心,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此时,人体的阳气达到一年中最旺盛的时候,如同枝叶繁茂的大树,将能量尽情地向外界展露。然而,这种“外放”的状态,也意味着体内的阳气相对不足,加之贪凉饮冷、久处空调房等现代生活习惯,极易损伤阳气,导致“阳虚”。另一方面,小满过后,暑多挟湿,空气中的湿气加重,这种外湿与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常而产生的内湿相结合,便会困阻脾胃,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精神萎靡、肢体困重等“湿邪”缠身的症状。

因此,小满时节的养生要务,核心在于“扶阳”与“祛湿”。一方面,我们要顺应自然,借助外界旺盛的阳气来培补体内可能不足的阳气;另一方面,要通过饮食调理,健运脾胃,利水渗湿,将体内的湿邪驱逐出去。心为五脏六腑之主,阳气充沛则心脉得养,神清气爽;湿邪得祛则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故而,“护阳养心去湿邪”便成了小满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基于此,我们精心挑选了八道契合时令、功效显著的“升阳菜”。它们或性味辛温,能直接助长阳气;或入心经,能清心养心安神;或健脾利湿,能从根本上杜绝湿邪的产生。这些菜肴并非珍馐异馔,多是寻常食材,通过巧妙的搭配与烹饪,化身为守护健康的时令佳品。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八道升阳菜的魅力所在。

第一道:韭菜炒河虾——春日余鲜,升阳固精

韭菜,素有“起阳草”、“洗肠草”的美誉。它性温,味辛,归肝、胃、肾经。其辛温之性能温中行气,散血解毒,对于因寒凉导致的脘腹冷痛、噎膈反胃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更重要的是,韭菜能温补肝肾,壮阳固精,是扶助阳气的代表性蔬菜。小满时节,虽已入夏,但春日的生发之气犹存,食用韭菜正是承接这股生机,为身体注入阳动之力。

河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磷、镁等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从中医角度看,河虾性温,味甘,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功效。其与韭菜同用,可谓强强联合,将温阳补肾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这道“韭菜炒河虾”的制作讲究火候与速度。选取鲜活的河虾,剪去虾枪和须脚,洗净沥干。韭菜择洗干净,切成寸段。锅中烧热油,可放入几片生姜爆香,随后倒入河虾快速翻炒至变色蜷曲,虾壳变得酥脆。此时,烹入少许料酒去腥提鲜,然后倒入韭菜段,急火快炒十几秒,待韭菜稍一变软,立即调入盐,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成菜色泽诱人,河虾金黄酥脆,韭菜翠绿欲滴。入口,河虾的鲜香与韭菜的辛香在齿颊间碰撞,不仅开胃下饭,更能感受到一股暖意从腹中升起,通达四肢。这道菜尤其适合平素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的人群食用,是小满时节升阳气的首选佳肴。但需注意,阴虚火旺、有疮疡或目疾者应慎食。

第二道:生姜炖羊肉——温中补虚,驱散寒湿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道破了夏季吃姜的养生奥秘。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其辛散之性能够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在炎热的夏季,人体腠理开泄,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内里则因贪食生冷而脾胃虚寒。生姜恰能外散风寒,内温中焦,是抵御“阴邪”、扶助阳气的利器。它还能解鱼蟹毒,化解湿浊。

羊肉,是温补气血的佳品,性温,味甘,归脾、肾经。《本草纲目》记载其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在阳气外越、内里易虚的夏季,适量食用羊肉,可以温补脾肾之阳,填补体内的空虚,对于手足不温、神疲乏力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生姜炖羊肉”是一道温补力道十足的菜肴。选用带皮羊腩或羊腿肉,切块后焯水,撇去浮沫。准备大量老姜,切片或用刀拍松。锅中放少许油,先下入姜片煸炒至边缘微焦,散发出浓郁的姜香,然后放入焯好的羊肉块一同翻炒。接着烹入料酒,加入足量的热水,以及几粒红枣、一小把枸杞。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至2小时,直至羊肉酥烂脱骨。出锅前十分钟加入盐调味即可。

炖好的汤色醇厚,羊肉软糯,姜香四溢。喝上一口汤,一股暖流瞬间贯穿全身,能有效驱散积存在体内的寒湿之气。这道菜特别适合体质虚寒、一到夏季就容易腹泻、腹部冷痛的人。它就像给身体内部升起了一个小太阳,源源不断地提供温暖的能量。但体质偏热、有上火症状或患有急性炎症者应避免食用。

第三道:蒜蓉苋菜——红绿相映,通利湿邪

苋菜,是夏季常见的时令蔬菜,有红苋和绿苋之分。小满时节食用,以红苋为佳。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经。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对于夏季因湿热引起的痢疾、肠炎,以及热毒引起的疮疡肿痛,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其“通利”之性,尤其善于清利肠道湿热,促进排毒。

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健脾开胃的功效。大蒜的辛温之性,可以中和苋菜的凉性,使整道菜趋于平和。同时,大蒜被誉为“天然的抗生素”,其强大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于抵御夏季滋生的病菌。更重要的是,大蒜能醒脾开胃,促进消化,对于湿困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蒜蓉苋菜”做法简单,却美味营养。将红苋菜摘去老根,洗净沥水。准备多量的大蒜,剁成蒜蓉。锅中烧热油,先放入一半的蒜蓉爆香,待香味逸出后,倒入苋菜快速翻炒。苋菜遇热会迅速变软并渗出紫红色的汤汁,这是其富含花青素的标志。炒至苋菜完全软塌,调入盐和少许生抽,翻炒均匀,临出锅前再撒入剩下的一半蒜蓉,稍作翻炒即可。

此菜红绿相间,色泽艳丽,蒜香浓郁。红色的汤汁拌饭,别有一番风味。从功效上看,苋菜通利湿邪,使邪有出路;大蒜温中健胃,扶助正气。两者一清一温,一利一补,共同起到了清热祛湿而不伤正,温中开胃而不助邪的巧妙平衡。非常适合夏季感觉身体困重、小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的人群。

第四道:洋葱炒牛肉——辛散通阳,强健体魄

洋葱,在西方有“菜中皇后”之称,其营养价值丰富。中医认为,洋葱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功能发散风寒,温中通阳,消食化肉,解毒杀虫。洋葱的辛温发散之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微微发汗,有助于疏通被湿邪阻滞的经络,将体内的郁热和湿气透发出去。对于风寒感冒初起,或脘腹冷痛,食积腹胀,都有良效。

牛肉,是补益气血、强健脾胃的优质食材。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医林纂要》言其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夏季人体消耗大,容易感到疲乏,牛肉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补脾益气,增强体力,为身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洋葱炒牛肉”是一道家常而高效的升阳菜。选择牛里脊或牛腿肉,逆着纹理切成薄片,用生抽、料酒、少许淀粉和油抓匀腌制片刻,使肉质嫩滑。洋葱切丝。热锅凉油,快速滑炒牛肉片至变色后盛出。锅中留底油,放入洋葱丝翻炒,炒至洋葱丝变得透明柔软,散发出甜香。此时将牛肉片倒回锅中,与洋葱一同翻炒,加入适量盐、蚝油调味,炒匀即可。

成菜牛肉滑嫩,洋葱甜软,香气扑鼻。洋葱的辛通之力,能引药上行,通达表里,带动牛肉的补益之力布散全身。这道菜在补充营养、增强体力的同时,更能疏通阳气,宣散湿浊,尤其适合体力消耗大、易感疲劳、食欲一般的人群食用。

第五道:花椒鸡——麻香醒脾,燥湿开郁

花椒,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更是一味良药。它性热,味辛,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燥湿的功效。花椒的“麻”与“热”,具有极强的走窜之力,能够温散中焦的寒湿,对于寒湿困脾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有立竿见影之效。其燥湿之功,能像干燥剂一样,吸收体内的湿气,特别是脾胃的湿浊。

鸡肉,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是虚劳羸弱、病后体虚、脾胃虚弱者的理想滋补品。用花椒来烹制鸡肉,既能借助鸡肉的补益之性,又能以花椒的辛热来温通经络,燥化湿邪,防止滋腻碍胃。

“花椒鸡”是一道川渝地区的风味菜,麻辣鲜香,令人食欲大开。选用三黄鸡或仔鸡,斩成小块,用盐、料酒、姜片腌制入味。准备大量的干花椒和干辣椒段。锅中放油烧热,先下入花椒和辣椒炒出香味,注意火候不要炒糊。然后倒入鸡块,大火煸炒,将鸡块的水分炒干,炒至表面金黄。加入适量的热水、生抽、少许糖,盖上锅盖焖煮至鸡肉熟透。最后开大火收汁,撒上葱花或香菜即可。

这道菜麻香醇厚,鸡肉紧实入味。吃下去后,能感到一股热流从胃部扩散开来,额头微微出汗,体内的湿气仿佛也随之蒸腾而出。花椒的麻香具有极强的“醒脾”作用,能瞬间打开被湿邪困住的味蕾和脾胃功能。非常适合在潮湿闷热的夏季,感觉口中淡而无味、脘腹胀满时食用。但阴虚火旺或肠胃有热者不宜多食。

第六道:小葱拌豆腐——一清一白,平和养心

这道菜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豆腐,由黄豆制成,性凉,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功能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黄豆本身具有一定的滞腻之性,但经过点卤加工成豆腐后,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豆腐的凉润之性,可以平衡夏季的炎热,清解心胃的烦热。

小葱,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消肿。其辛散之性,可以中和豆腐的凉性,使其不至于过于寒凉而损伤脾胃。同时,葱白能通上焦的阳气,对于缓解因寒邪束表引起的鼻塞、头痛有好处。

“小葱拌豆腐”追求的是食材的本味。选择质地细腻的嫩豆腐,用开水略微烫一下,去除豆腥味,然后切成小块放入盘中。小葱切成细细的葱花,撒在豆腐上。只需淋上适量的生抽、香油,少许盐,轻轻拌匀即可。

这道菜色泽素雅,一清二白,口感清爽。豆腐的甘凉能清心除烦,小葱的辛温能通阳开窍。两者结合,使得这道菜性质平和,不温不火,正符合中医“春夏养阳”但不可过用温燥的原则。它尤其适合夏季心火略旺,感到心烦、口干、睡眠不安的人群,能以平和的方式清心养心,又不伤脾胃阳气。

第七道:紫苏炒田螺——解表化湿,宣通郁滞

紫苏,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芳香植物。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紫苏的辛温发散之力,能解在表之风寒,其芳香之气,能醒脾化湿,行气宽中,对于湿阻气滞引起的胸闷、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有很好的效果。夏季感受暑湿,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头身困重、胸闷脘痞,用紫苏尤为对症。

田螺,生长于水田、湖泊中,性寒,味甘、咸,归肝、脾、膀胱经。功能清热利水、除湿解毒。能治疗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等。其性下行,善于利水渗湿,将下焦的湿热通过小便排出。

“紫苏炒田螺”是南方夏季一道极具风味的小炒。田螺买回后需在清水中养一两天,滴几滴油,让其吐尽泥沙。然后用钳子剪去螺尾,洗净。准备大量的紫苏叶,以及蒜蓉、姜末、豆豉、辣椒等。锅中放多些油烧热,下入豆豉、姜蒜、辣椒爆香,然后倒入田螺大火爆炒,烹入料酒、生抽、少许糖和适量水,焖煮片刻。待田螺熟透,放入紫苏叶,快速翻炒均匀,待紫苏叶变软即可出锅。

这道菜香气独特,田螺肉质弹牙,味道鲜美。紫苏的芳香化浊与田螺的清热利湿相辅相成,一个偏于化解中上焦的湿浊,一个偏于清利下焦的湿热,共同将弥漫三焦的湿邪分消走泄。对于夏季感受湿邪,出现头重如裹、身体困倦、小便短赤、食欲不佳者,是一道非常应景的食疗佳品。但田螺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第八道:香菜皮蛋拌豆腐——芳香醒脾,清热泻火

这又是一道巧用香辛蔬菜的凉拌菜。香菜,学名芫荽,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功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其浓郁的香气,具有强大的醒脾开胃作用,能刺激消化液分泌,缓解脾胃湿困引起的食欲不振。其辛散之性,也能助长阳气的外发。

皮蛋(松花蛋),性寒,味辛、涩、甘、咸,入胃经。功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能治疗泻痢、眼疼、牙疼、高血压等。皮蛋的寒凉之性,可以清泻肺胃的实热,对于口臭、牙龈肿痛、咽喉不适等有缓解作用。

豆腐,如前所述,能益气和中,清热解毒。三者结合,豆腐和皮蛋的寒凉可以清解内热,香菜的辛温则可以防止过于寒凉,并起到醒脾开胃、助阳发散的作用。

“香菜皮蛋拌豆腐”做法极其简单。内酯豆腐一盒,扣入盘中。皮蛋去壳切成小丁,均匀撒在豆腐上。香菜洗净切碎,大量地铺在皮蛋和豆腐上。最后淋上由生抽、醋、香油、蒜末(可选)调成的味汁即可。

这道菜口感丰富,豆腐滑嫩,皮蛋Q弹,香菜辛香。味道层次分明,清新开胃。在炎热的夏季,它能有效清除体内的郁热,化解湿浊,提振食欲。尤其适合夏季烧烤、饮酒后,感觉体内积热、口干舌燥、食欲不佳时食用。香菜的升散之性,能带动阳气,避免寒凉食物郁遏气机。

小满时节,大自然呈现出“小得盈满”的最佳状态,我们的养生之道,也应追求这种平衡与和谐。以上八道“升阳菜”,犹如八位各怀绝技的卫士,从温补肾阳、散寒除湿,到清热利水、醒脾开胃,全方位地守护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它们并非昂贵难得之物,恰恰是源于生活的智慧,将寻常食材化为养生妙品。

饮食养生,贵在坚持,也重在灵活变通。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当时的气候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菜肴。例如,寒湿体质者可多食生姜炖羊肉、花椒鸡;湿热偏重者可侧重蒜蓉苋菜、紫苏炒田螺;而体质平和或略有虚火者,则小葱拌豆腐、香菜皮蛋拌豆腐更为适宜。

除了饮食,小满时节还需注意起居有常,夜卧早起,避免贪凉直吹空调或风扇,适当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等缓和的运动,以助阳气升发和气血流通。保持心情愉悦,使气机宣畅,亦是“养心”的重要一环。

让我们顺应天时,借助这些自然的馈赠,通过一碗一筷间的精心调理,扶助体内的阳气,驱散缠身的湿邪,安然

时值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故曰“小满”。这个时节,阳光日渐丰沛,雨水也逐渐增多,天地间充盈着蓬勃的阳气,同时,湿气与热邪也开始交织,成为困扰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季的变换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夏季属火,通于心,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此时,人体的阳气达到一年中最旺盛的时候,如同枝叶繁茂的大树,将能量尽情地向外界展露。然而,这种“外放”的状态,也意味着体内的阳气相对不足,加之贪凉饮冷、久处空调房等现代生活习惯,极易损伤阳气,导致“阳虚”。另一方面,小满过后,暑多挟湿,空气中的湿气加重,这种外湿与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常而产生的内湿相结合,便会困阻脾胃,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精神萎靡、肢体困重等“湿邪”缠身的症状。

因此,小满时节的养生要务,核心在于“扶阳”与“祛湿”。一方面,我们要顺应自然,借助外界旺盛的阳气来培补体内可能不足的阳气;另一方面,要通过饮食调理,健运脾胃,利水渗湿,将体内的湿邪驱逐出去。心为五脏六腑之主,阳气充沛则心脉得养,神清气爽;湿邪得祛则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故而,“护阳养心去湿邪”便成了小满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基于此,我们精心挑选了八道契合时令、功效显著的“升阳菜”。它们或性味辛温,能直接助长阳气;或入心经,能清心养心安神;或健脾利湿,能从根本上杜绝湿邪的产生。这些菜肴并非珍馐异馔,多是寻常食材,通过巧妙的搭配与烹饪,化身为守护健康的时令佳品。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八道升阳菜的魅力所在。

第一道:韭菜炒河虾——春日余鲜,升阳固精

韭菜,素有“起阳草”、“洗肠草”的美誉。它性温,味辛,归肝、胃、肾经。其辛温之性能温中行气,散血解毒,对于因寒凉导致的脘腹冷痛、噎膈反胃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更重要的是,韭菜能温补肝肾,壮阳固精,是扶助阳气的代表性蔬菜。小满时节,虽已入夏,但春日的生发之气犹存,食用韭菜正是承接这股生机,为身体注入阳动之力。

河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磷、镁等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从中医角度看,河虾性温,味甘,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功效。其与韭菜同用,可谓强强联合,将温阳补肾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这道“韭菜炒河虾”的制作讲究火候与速度。选取鲜活的河虾,剪去虾枪和须脚,洗净沥干。韭菜择洗干净,切成寸段。锅中烧热油,可放入几片生姜爆香,随后倒入河虾快速翻炒至变色蜷曲,虾壳变得酥脆。此时,烹入少许料酒去腥提鲜,然后倒入韭菜段,急火快炒十几秒,待韭菜稍一变软,立即调入盐,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成菜色泽诱人,河虾金黄酥脆,韭菜翠绿欲滴。入口,河虾的鲜香与韭菜的辛香在齿颊间碰撞,不仅开胃下饭,更能感受到一股暖意从腹中升起,通达四肢。这道菜尤其适合平素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的人群食用,是小满时节升阳气的首选佳肴。但需注意,阴虚火旺、有疮疡或目疾者应慎食。

第二道:生姜炖羊肉——温中补虚,驱散寒湿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道破了夏季吃姜的养生奥秘。生姜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其辛散之性能够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在炎热的夏季,人体腠理开泄,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内里则因贪食生冷而脾胃虚寒。生姜恰能外散风寒,内温中焦,是抵御“阴邪”、扶助阳气的利器。它还能解鱼蟹毒,化解湿浊。

羊肉,是温补气血的佳品,性温,味甘,归脾、肾经。《本草纲目》记载其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在阳气外越、内里易虚的夏季,适量食用羊肉,可以温补脾肾之阳,填补体内的空虚,对于手足不温、神疲乏力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生姜炖羊肉”是一道温补力道十足的菜肴。选用带皮羊腩或羊腿肉,切块后焯水,撇去浮沫。准备大量老姜,切片或用刀拍松。锅中放少许油,先下入姜片煸炒至边缘微焦,散发出浓郁的姜香,然后放入焯好的羊肉块一同翻炒。接着烹入料酒,加入足量的热水,以及几粒红枣、一小把枸杞。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至2小时,直至羊肉酥烂脱骨。出锅前十分钟加入盐调味即可。

炖好的汤色醇厚,羊肉软糯,姜香四溢。喝上一口汤,一股暖流瞬间贯穿全身,能有效驱散积存在体内的寒湿之气。这道菜特别适合体质虚寒、一到夏季就容易腹泻、腹部冷痛的人。它就像给身体内部升起了一个小太阳,源源不断地提供温暖的能量。但体质偏热、有上火症状或患有急性炎症者应避免食用。

第三道:蒜蓉苋菜——红绿相映,通利湿邪

苋菜,是夏季常见的时令蔬菜,有红苋和绿苋之分。小满时节食用,以红苋为佳。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经。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对于夏季因湿热引起的痢疾、肠炎,以及热毒引起的疮疡肿痛,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其“通利”之性,尤其善于清利肠道湿热,促进排毒。

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健脾开胃的功效。大蒜的辛温之性,可以中和苋菜的凉性,使整道菜趋于平和。同时,大蒜被誉为“天然的抗生素”,其强大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于抵御夏季滋生的病菌。更重要的是,大蒜能醒脾开胃,促进消化,对于湿困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蒜蓉苋菜”做法简单,却美味营养。将红苋菜摘去老根,洗净沥水。准备多量的大蒜,剁成蒜蓉。锅中烧热油,先放入一。mb.ojyvj.cn|。z7.ojyvj.cn|。2b.ojyvj.cn|。cp.ojyvj.cn|。qy.ojyvj.cn|。qq.ojyvj.cn|。rk.ojyvj.cn|。gu.ojyvj.cn|。1k.ojyvj.cn|。yj.ojyvj.cn半的蒜蓉爆香,待香味逸出后,倒入苋菜快速翻炒。苋菜遇热会迅速变软并渗出紫红色的汤汁,这是其富含花青素的标志。炒至苋菜完全软塌,调入盐和少许生抽,翻炒均匀,临出锅前再撒入剩下的一半蒜蓉,稍作翻炒即可。

此菜红绿相间,色泽艳丽,蒜香浓郁。红色的汤汁拌饭,别有一番风味。从功效上看,苋菜通利湿邪,使邪有出路;大蒜温中健胃,扶助正气。两者一清一温,一利一补,共同起到了清热祛湿而不伤正,温中开胃而不助邪的巧妙平衡。非常适合夏季感觉身体困重、小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的人群。

第四道:洋葱炒牛肉——辛散通阳,强健体魄

洋葱,在西方有“菜中皇后”之称,其营养价值丰富。中医认为,洋葱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功能发散风寒,温中通阳,消食化肉,解毒杀虫。洋葱的辛温发散之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微微发汗,有助于疏通被湿邪阻滞的经络,将体内的郁热和湿气透发出去。对于风寒感冒初起,或脘腹冷痛,食积腹胀,都有良效。

牛肉,是补益气血、强健脾胃的优质食材。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医林纂要》言其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夏季人体消耗大,容易感到疲乏,牛肉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补脾益气,增强体力,为身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洋葱炒牛肉”是一道家常而高效的升阳菜。选择牛里脊或牛腿肉,逆着纹理切成薄片,用生抽、料酒、少许淀粉和油抓匀腌制片刻,使肉质嫩滑。洋葱切丝。热锅凉油,快速滑炒牛肉片至变色后盛出。锅中留底油,放入洋葱丝翻炒,炒至洋葱丝变得透明柔软,散发出甜香。此时将牛肉片倒回锅中,与洋葱一同翻炒,加入适量盐、蚝油调味,炒匀即可。

成菜牛肉滑嫩,洋葱甜软,香气扑鼻。洋葱的辛通之力,能引药上行,通达表里,带动牛肉的补益之力布散全身。这道菜在补充营养、增强体力的同时,更能疏通阳气,宣散湿浊,尤其适合体力消耗大、易感疲劳、食欲一般的人群食用。

第五道:花椒鸡——麻香醒脾,燥湿开郁

花椒,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更是一味良药。它性热,味辛,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燥湿的功效。花椒的“麻”与“热”,具有极强的走窜之力,能够温散中焦的寒湿,对于寒湿困脾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有立竿见影之效。其燥湿之功,能像干燥剂一样,吸收体内的湿气,特别是脾胃的湿浊。

鸡肉,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是虚劳羸弱、病后体虚、脾胃虚弱者的理想滋补品。用花椒来烹制鸡肉,既能借助鸡肉的补益之性,又能以花椒的辛热来温通经络,燥化湿邪,防止滋腻碍胃。

“花椒鸡”是一道川渝地区的风味菜,麻辣鲜香,令人食欲大开。选用三黄鸡或仔鸡,斩成小块,用盐、料酒、姜片腌制入味。准备大量的干花椒和干辣椒段。锅中放油烧热,先下入花椒和辣椒炒出香味,注意火候不要炒糊。然后倒入鸡块,大火煸炒,将鸡块的水分炒干,炒至表面金黄。加入适量的热水、生抽、少许糖,盖上锅盖焖煮至鸡肉熟透。最后开大火收汁,撒上葱花或香菜即可。

这道菜麻香醇厚,鸡肉紧实入味。吃下去后,能感到一股热流从胃部扩散开来,额头微微出汗,体内的湿气仿佛也随之蒸腾而出。花椒的麻香具有极强的“醒脾”作用,能瞬间打开被湿邪困住的味蕾和脾胃功能。非常适合在潮湿闷热的夏季,感觉口中淡而无味、脘腹胀满时食用。但阴虚火旺或肠胃有热者不宜多食。

第六道:小葱拌豆腐——一清一白,平和养心

这道菜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豆腐,由黄豆制成,性凉,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功能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黄豆本身具有一定的滞腻之性,但经过点卤加工成豆腐后,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豆腐的凉润之性,可以平衡夏季的炎热,清解心胃的烦热。

小葱,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消肿。其辛散之性,可以中和豆腐的凉性,使其不至于过于寒凉而损伤脾胃。同时,葱白能通上焦的阳气,对于缓解因寒邪束表引起的鼻塞、头痛有好处。

“小葱拌豆腐”追求的是食材的本味。选择质地细腻的嫩豆腐,用开水略微烫一下,去除豆腥味,然后切成小块放入盘中。小葱切成细细的葱花,撒在豆腐上。只需淋上适量的生抽、香油,少许盐,轻轻拌匀即可。

这道菜色泽素雅,一清二白,口感清爽。豆腐的甘凉能清心除烦,小葱的辛温能通阳开窍。两者结合,使得这道菜性质平和,不温不火,正符合中医“春夏养阳”但不可过用温燥的原则。它尤其适合夏季心火略旺,感到心烦、口干、睡眠不安的人群,能以平和的方式清心养心,又不伤脾胃阳气。

第七道:紫苏炒田螺——解表化湿,宣通郁滞

紫苏,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芳香植物。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紫苏的辛温发散之力,能解在表之风寒,其芳香之气,能醒脾化湿,行气宽中,对于湿阻气滞引起的胸闷、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有很好的效果。夏季感受暑湿,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头身困重、胸闷脘痞,用紫苏尤为对症。

田螺,生长于水田、湖泊中,性寒,味甘、咸,归肝、脾、膀胱经。功能清热利水、除湿解毒。能治疗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等。其性下行,善于利水渗湿,将下焦的湿热通过小便排出。

“紫苏炒田螺”是南方夏季一道极具风味的小炒。田螺买回后需在清水中养一两天,滴几滴油,让其吐尽泥沙。然后用钳子剪去螺尾,洗净。准备大量的紫苏叶,以及蒜蓉、姜末、豆豉、辣椒等。锅中放多些油烧热,下入豆豉、姜蒜、辣椒爆香,然后倒入田螺大火爆炒,烹入料酒、生抽、少许糖和适量水,焖煮片刻。待田螺熟透,放入紫苏叶,快速翻炒均匀,待紫苏叶变软即可出锅。

这道菜香气独特,田螺肉质弹牙,味道鲜美。紫苏的芳香化浊与田螺的清热利湿相辅相成,一个偏于化解中上焦的湿浊,一个偏于清利下焦的湿热,共同将弥漫三焦的湿邪分消走泄。对于夏季感受湿邪,出现头重如裹、身体困倦、小便短赤、食欲不佳者,是一道非常应景的食疗佳品。但田螺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第八道:香菜皮蛋拌豆腐——芳香醒脾,清热泻火

这又是一道巧用香辛蔬菜的凉拌菜。香菜,学名芫荽,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功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其浓郁的香气,具有强大的醒脾开胃作用,能刺激消化液分泌,缓解脾胃湿困引起的食欲不振。其辛散之性,也能助长阳气的外发。

皮蛋(松花蛋),性寒,味辛、涩、甘、咸,入胃经。功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能治疗泻痢、眼疼、牙疼、高血压等。皮蛋的寒凉之性,可以清泻肺胃的实热,对于口臭、牙龈肿痛、咽喉不适等有缓解作用。

豆腐,如前所述,能益气和中,清热解毒。三者结合,豆腐和皮蛋的寒凉可以清解内热,香菜的辛温则可以防止过于寒凉,并起到醒脾开胃、助阳发散的作用。

“香菜皮蛋拌豆腐”做法极其简单。内酯豆腐一盒,扣入盘中。皮蛋去壳切成小丁,均匀撒在豆腐上。香菜洗净切碎,大量地铺在皮蛋和豆腐上。最后淋上由生抽、醋、香油、蒜末(可选)调成的味汁即可。

这道菜口感丰富,豆腐滑嫩,皮蛋Q弹,香菜辛香。味道层次分明,清新开胃。在炎热的夏季,它能有效清除体内的郁热,化解湿浊,提振食欲。尤其适合夏季烧烤、饮酒后,感觉体内积热、口干舌燥、食欲不佳时食用。香菜的升散之性,能带动阳气,避免寒凉食物郁遏气机。

小满时节,大自然呈现出“小得盈满”的最佳状态,我们的养生之道,也应追求这种平衡与和谐。以上八道“升阳菜”,犹如八位各怀绝技的卫士,从温补肾阳、散寒除湿,到清热利水、醒脾开胃,全方位地守护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它们并非昂贵难得之物,恰恰是源于生活的智慧,将寻常食材化为养生妙品。

饮食养生,贵在坚持,也重在灵活变通。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当时的气候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菜肴。例如,寒湿体质者可多食生姜炖羊肉、花椒鸡;湿热偏重者可侧重蒜蓉苋菜、紫苏炒田螺;而体质平和或略有虚火者,则小葱拌豆腐、香菜皮蛋拌豆腐更为适宜。

除了饮食,小满时节还需注意起居有常,夜卧早起,避免贪凉直吹空调或风扇,适当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等缓和的运动,以助阳气升发和气血流通。保持心情愉悦,使气机宣畅,亦是“养心”的重要一环。

让我们顺应天时,借助这些自然的馈赠,通过一碗一筷间的精心调理,扶助体内的阳气,驱散缠身的湿邪,安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小满至,别管有钱没钱,多吃这8道升阳菜,护阳养心去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