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冷,浑身就跟散了架似的”,刚立完冬,气温就像被人一脚踹下山坡。
小雪节气眼看就要来了
,这可不是个普通的日子。

它就像个信使,悄悄告诉我们:真正的寒冬,从现在开始酝酿。倘若此时不做点准备,等冷风钻进骨头缝儿,身体的“小毛病”可能就要“翻篇成大事”了。那到底该怎么稳稳过冬?下面这5件事,不做亏一年!
1.别硬抗冷,保暖从“脚底”开始
很多人冬天穿得严严实实,却忽略了脚。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液循环慢
,一旦着凉,全身都容易被“拖下水”。中医有句老话:“寒从足起,病从寒生”,可不是吓唬人。

尤其是
肾阳虚、手脚冰凉或经常腰酸背痛的人群
,更要重视脚部保暖。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再稍加按摩足底涌泉穴,
不但助眠,还能暖全身
。别小看这一步,坚持下来,整个人的底气和精气神都会不一样。
2.冬补不等于乱补,吃对才是关键
一提进补,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锅红彤彤的羊肉汤。
但“补得过火”,反而伤身
。尤其是体质偏热、易上火、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盲目进补只会让身体更“堵”。

冬季进补讲究“因人施膳”。
脾胃虚弱者可选山药、莲子、南瓜等健脾食材
;怕冷畏寒者可适量吃点羊肉、生姜、桂圆等温补类食物;而体质偏热的人,则应多食用
滋阴清补的百合、银耳、萝卜
等。
一味补阳,不如阴阳同调
,这才是冬补的真谛。
3.别停锻炼,冬天动一动,胜过吃人参
寒冷天气总让人想窝在被窝里不动,但
一动不动的冬天,是拖垮免疫力的“温柔陷阱”
。研究表明,适度运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提升抗寒抗病能力。

但冬季锻炼讲究“动而不躁”,
早晨气温过低不适合剧烈运动
,不妨选择午后阳光正好时散步、快走、打太极等低强度运动。
每次30分钟左右,保持微微出汗
即可。对体质较弱的人来说,哪怕只是每天在家做做拉伸、八段锦,也比“冻”着强。
4.情绪别“冬眠”,心暖才真暖
进入冬季,阳光减少、气温骤降,很多人会出现情绪低落、疲惫无力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
季节性情绪障碍
”。这并非矫情,而是真实存在的生理反应。

情绪冷,会带冷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
。现代研究发现,长期低落、焦虑会使人体内的炎症因子升高,诱发或加重心血管、消化道等疾病
可以尝试多晒太阳、听舒缓音乐,或与亲友交流,
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
。情绪若能保持平稳,就如内在炉火,不惧外寒。
5.别迷信“补觉”,规律作息才是王道
冬天确实是容易“赖床”的季节,但
睡得多并不等于睡得好
。很多人周末狂睡一整天,结果越睡越累。
人体的生物钟一旦被打乱,反而容易导致白天困倦、晚上失眠
。

中医讲究“冬藏”,但不是“冬躺”。此节气应顺应自然节律,
早睡晚起,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尤以晚上11点前入睡最佳。这个时间段是肝胆经运行的关键期,
休息好,肝胆气血才能生化有序
,一整天的精神状态才有保障。
你以为的“小雪”,其实是冬天真正的“开场白”
小雪节气虽不一定下雪,但从气象学角度,它标志着冷空气频繁、湿寒渐重。
此时人体阳气收敛,阴寒之气开始占上风
,稍有不慎,就容易诱发关节炎、心脑血管病、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特别是
老年人、慢病患者、体质虚寒者
,更容易被寒邪“钻空子”。小雪节气前后,是调整生活方式、强化体质的关键时机。此时不养,寒冬难过。
从传统智慧中,读懂身体的冬季密码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强调顺应四时,才能身心安康。小雪节气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养藏之时”,意思就是要收敛神气、减少耗散,让身体进入“能量储蓄模式”
。
现代医学也发现,冬季是人体免疫力波动较大的时期,
合理保暖、规律生活、饮食调养、适度运动、情绪稳定
,都是帮助机体保持内稳态的重要手段。东西方医学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

冬天养生,别“捂”错方式
很多人冬天一味加衣盖被,却忽略了通风和湿度调节。
如果室内空气干燥、通风不良,就容易滋生螨虫、霉菌,引发呼吸道问题
。尤其是家中有小孩或老人,更应注意室内保湿与清洁。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保持空气清新。
使用加湿器时注意水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冬季洗澡不宜过勤,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皮脂膜,导致皮肤干燥瘙痒。
给立冬划个养生重点
医生寄语:冬天是养命的“黄金季”
不少人把冬天当成“熬日子”的季节,身体不舒服就忍着,想着“春天到了就好了”。但作为医生,我想提醒大家:
冬天养得好,不只是少生病,更是为来年打底子
。
就像农田需要冬藏,人的身体也需要冬养。
只有在这个节气里做好准备,才能在春天真正“发芽”
。别等身体“报警”才想起保健,真正有效的健康,是一种“提前量”。
参考文献:[1]王丽,张秀娟.冬季保健中医药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04):12-15.参考文献:[2]李建军.小雪节气与慢性病防控关系的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1):1368-1370.
健康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