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李红娜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在家是活泼的小话痨,和家人畅所欲言,可一旦到了学校、公共场所等社交场合,就变得沉默不语。这种“判若两人”的表现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这类孩子天性敏感、容易胆怯,显得较为孤僻,但这绝非普通的“害羞”或内向,而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表现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儿童期焦虑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如果孩子在学校等特定社交场合持续超过一个月不说话(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在熟悉的环境中却能够正常交谈,并且这种表现已经明显影响到学业、社交或日常的功能,就要提高警惕,这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重要信号。
选择性缄默症的核心临床表现是特定情境下的持续言语缺失,常伴随一系列行为与情绪问题,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言语表现
患儿在学校、陌生环境或公共场所等特定社交场合,持续无法进行言语交流,但在家中这类熟悉且有安全感的环境里,言语表达正常。部分孩子在紧张的情境中会通过手势、摇头或点头等非言语方式表达意愿。
行为表现
在需要讲话的场合中,孩子常出现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比如躲避眼神接触、身体僵硬或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有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抗拒、退缩,拒绝回答问题或参与需口头互动的任务。
情绪表现
面临言语交流需求时,这类孩子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情绪,尤其害怕他人给予负面评价,这会让他们感到难堪。部分孩子还可能伴随情绪低落、自我评价偏低等自尊心受损的表现。
功能损害
言语交流障碍会显著干扰儿童的社交发展与日常功能,容易导致社交孤立。在学校里,由于无法参与口头回答、讨论或提问,孩子的学业表现也可能受到影响。

多方协同,为孩子打开“说话”的门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综合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家庭、学校的协同支持。
选择性缄默症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消除相关的精神心理因素,为孩子营造安全、宽松的沟通环境。在专业治疗方面,认知行为治疗和游戏治疗是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能帮助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逐步促进其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语表达。如果孩子的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配合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以辅助心理治疗。
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至关重要。父母需要了解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焦虑障碍,而不是孩子故意不说话或反抗,理解这一点能减少误解和冲突。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缄默行为,更不能强迫其说话,以免增加情绪压力。相反,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小奖励等方式,鼓励孩子尝试言语表达,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中的努力。
教师也需主动了解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充分尊重孩子的沟通节奏。当孩子尚未准备好开口时,允许并鼓励他们通过手势、书写或点头等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课堂提问时,老师可适当延长等待时间,减轻时间压力带给孩子的焦虑。此外,采用分步暴露的方法也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课堂表达,比如先从一对一交流开始,逐步过渡到小组环境,再扩大到在全班面前发言。
总之,选择性缄默症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通过早期评估、系统性干预以及全方位的理解与支持,能够显著改善孩子的症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父母与教师的共情与配合,是帮助孩子走出缄默状态的关键力量。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 李红娜
策划:张灿灿
编辑:穆薪宇 李诗尧
校对: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