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观众齐声为林高远加油,王楚钦得分时却被嘘声包围,世界排名第一的他在赛场上瞬间黑了脸。这一幕发生在全运会男单八强赛中。尽管王楚钦以4比2获胜,但他却感觉像是失去了人心。

数据显示,林高远击球时的声音分贝超过了一百,而王楚钦发球时的分贝却不足六十。镜头扫过赛场,王楚钦低头擦拍,耳朵也红了起来。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排名并不意味着就会获得掌声。王楚钦刚刚登顶世界第一,按理说应该是最受欢迎的选手,然而赛场上却显得异常冷清,令人感到尴尬。相比之下,林高远虽然在世界排名中排第十,却享受着主场明星的待遇。观众们的热情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网友纷纷发帖疑问:“到底谁才是冠军?”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户口本”太硬。全运会的规则要求选手代表各自的省队参赛,而林高远的户籍在广东,他从小在广州队训练,深受本地球迷的喜爱。看台上,许多观众穿着红色的应援衫,或是大爷摇扇子,或是宝妈带着孩子,全场气氛热烈。而王楚钦则来自北京,作为客场选手,他的声音自然容易被盖过。这种现象并不是好坏之分,而是地理和情感的自然反应,就像高考时给本省考生加分一样。

第二个原因则是“老将倒计时”引发的情感共鸣。林高远已经29岁,在国家乒乓球队中算是年纪较大的选手,球迷们心里明白他可能随时退役。所以每一次比赛,大家都把加油声当成对他的一种送别。王楚钦则只有22岁,未来还很长,大家默默期待着他将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和比赛,因此对他的支持相对较少,情感的投入也自然偏向了林高远。

再细说一点,林高远此次参加了三项比赛,除了男单还有男团和混双的赛事。他在第三局时一度10比5领先,结果却被逆转,弯腰喘气的样子仿佛普通人加班的状态,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而王楚钦则因为体能储备充足,比赛结果似乎更显得理所当然,缺少了一些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感。竞技体育中,常常辛苦和拼搏的过程比金牌更容易让人动容。

这次比赛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年轻人开始主动选择偶像。在女单比赛中,陈梦作为大满贯得主对阵16岁的蒯曼,现场的加油声竟然平分秋色。每当蒯曼得分时,后排的学生团体尖叫几乎要破音。他们不在乎选手的资历和成绩,而是看重选手本身的气质和与自己心灵的契合。王楚钦虽然被官方认定为明日之星,但他在现场的“路人缘”还没有完全转化成粉丝基础。相比之下,林高远凭借着本土情感的力量,提前完成了粉丝的积累,从而在现场形成了碾压式的支持。

有些人担心,这样的现象是否会演变成饭圈文化。事实上,去年陈梦夺冠时也曾有观众喊起了其他人的名字,这一行为甚至被央媒点名批评。这次全运会安保提前发布了告示,明确禁止辱骂运动员,违者将被请出场。大部分球迷都能够遵守规则,虽然给林高远加油的声音更响亮,但并没有对王楚钦进行恶意嘘声。声音的倾斜更多是基于情感,而非恶意的攻击。毕竟,买票进场观看比赛是每个观众的自由,谁支持谁是个人的选择。

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场上环境实际上也是提前适应大赛压力的机会。赛后,王楚钦表示,现场的安静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他将现场的尴尬转化为动力,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半决赛对阵樊振东的挑战。而林高远在男单失利后,依然将目标瞄准了混双金牌,与刘诗雯搭档,虽然体能成了最大的敌人,但比赛仍然需要他自己去拼搏,球迷的加油声再大,也不能替他打球。最终,只有汗水才不会骗人。

全运会实际上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体育迷的多重情感:地域情结、对老将的情怀以及对新人的支持,每一个情感因素都真实存在。下次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一边倒”现象,不必急于评价和吐槽,不妨先想想背后可能隐藏的情感账单。运动员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夺冠上,还有他们背后的故事、身份和经历。了解了这种逻辑,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选手尽管赢得了比赛,却输了掌声,而有些人即使输了比赛,依然能够赢得人心。掌声或许会迟到,但汗水是不会骗人的。把观众的偏爱留给他们自己,把胜负留给运动员,这才是最坚实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