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要做血管造影,很多人当场眉头就皱起来了,脑子里冒出一堆问号:“是不是很危险?”“做完以后是不是要一直住院?”“我是不是以后不能运动了?”其实,这项检查在现代医学里,已经不是什么高门槛的技术了,尤其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几乎成了标配。

可问题来了,检查做是做了,有的人做完之后状态挺好,有的人却状况频出,动不动就是发烧、感染,甚至血栓,弄得家属也跟着提心吊胆。归根结底,还是对术后该注意的事儿了解不够。
第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是穿刺部位的管理
有个情况很多人都没当回事,就是穿刺部位的处理。血管造影得从动脉穿刺进去,大多选在手腕或腹股沟这个部位。这一针虽然看着小,里面的学问可不小。
如果术后处理马虎,可能引发血肿、感染,甚至造成动脉闭塞。有些人图方便,术后还没压多久就自己松绑,结果回家路上伤口鼓了个包,疼得直冒冷汗。

其实正规操作是术后至少压迫6小时以上,视穿刺点而定,手腕穿刺还得注意避免弯手,避免提重物,动作越轻伤口恢复得越快。有条件的还可以贴一下止血贴,别嫌小题大做,这一贴能防住大麻烦。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忽略了造影剂的代谢
另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是造影剂的代谢问题。很多人做完检查感觉轻松了,觉得自己没啥不适,就放飞自我了,但造影剂在体内代谢得有个过程。
尤其是肾功能本来就不太好的人,肾脏排不出去这些造影剂,极容易发生造影剂肾病。权威统计显示,接受血管造影检查的人中,大约有3%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如果本身有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这个比例会上升到12%以上。

所以术后一定要多喝水,确保24小时内尿量足够,每天至少2000毫升左右,有条件的话还能加点利尿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
有人说自己喝水容易反胃,那也别硬灌,可以分时段小口喝,一样能起到作用。多排尿,造影剂排得干净,肾脏压力就会小很多。
第三个细节,是体温和皮肤状态的观察
很多人一旦检查做完了,精神也就彻底放松了,但身体可不会这么快“撤岗”。体温和皮肤状态的观察也不能放松,尤其是在术后头两天。有研究指出,血管造影术后24小时内是发生感染或过敏反应的高峰期。

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低烧、寒战或者皮肤红疹等症状,这时候千万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者季节性皮肤问题。如果体温超过38.5℃、伤口发红发热、出现分泌物,那就要高度怀疑是术后感染。
有时候一些反应来的慢,术后第二三天才开始发热,这时候再不去复诊,很容易延误处理。观察皮肤变化也是个细节,尤其是穿刺部位颜色发黑、紫斑增多,这些都不是“正常恢复”的表现,不能硬扛。
第四个“不起眼”的问题,是忽视心理调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点——心理的调节。可能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心理状态对恢复的影响,真的比想象中大得多。有患者在术后总觉得“自己是不是被下了重病通知书”,晚上睡不着,白天没胃口,过度紧张反而加重心血管负担,甚至诱发心律不齐或者血压波动。

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钻牛角尖,家属如果一味强调“要小心不要动弹”,反而让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有调查显示,血管造影术后焦虑水平高的人,术后恢复时间平均延长2.5天以上。
这个时候,一定得告诉自己这只是个检查,目的是为了更好诊断,别把它当成什么大手术。有条件的可以配合心理疏导或音乐放松治疗,哪怕只是每天听点舒缓的歌,心情放松了,身体也就轻快了。
第五个“坑”,是擅自停药或换药
不少人术后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擅自调整药物,有的是嫌副作用难受,有的是觉得检查结果“还好嘛”,就自作主张停了药,这种做法风险极高。

特别是血管造影如果是为了明确心血管堵塞程度,那术后多数人会面临抗凝、降压、降脂等长期用药。擅自停药,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弹,甚至短时间内再次出现心梗或脑卒中。
一项2023年全国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研究显示,术后6个月内自行停药者中,复发心梗率达到了8.7%,远高于遵医嘱服药的2.1%。
药物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哪怕只是换个品牌也不行,成分不同,效果可能天差地别。有的人术后想吃中药调理,也得告诉医生,避免药物互相作用,越补越糟糕。

第六个被忽略的点,是饮食上的误区
饮食这个事儿,看似简单,其实错得最多。有些人觉得做完检查了,身体没事,就开始大吃大喝庆祝一下,海鲜、烧烤、火锅通通安排上,结果第二天肚子不舒服,血压飙升。
更有甚者,喝酒壮胆,以为补补血,其实是给心血管添堵。术后短期内最好还是清淡饮食为主,减少油腻、盐分摄入,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的群体更要注意。有些老人觉得要多补,天天炖骨头汤,结果血脂越补越高。汤虽好,可浮在表面的油是看不见的隐患。

术后饮食应该注重蛋白质摄入,比如豆腐、鸡蛋、白肉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帮助恢复。如果是肾功能偏差的人,还得限制高钾食物,比如香蕉、橙子,不然容易加重肾负担。
这些注意事项说起来也许有点琐碎,但每一条都不冤枉,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术后的恢复更加顺利。有不少人在网上看了点“经验贴”,就觉得自己懂了,其实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别人的成功经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尤其是血管这东西,表面看不出问题,一旦堵了,那可是分分钟要命的事。对待术后的这段恢复期,不怕小题大做,就怕掉以轻心。哪怕只是一个不舒服的感觉,也值得认真对待,毕竟身体的信号从来不会无的放矢。
其实这类检查的意义,在于早发现、早预防。但检查本身并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后续的配合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血管健康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只靠一场检查来保驾护航。

把该注意的事儿都做好了,才能真正让检查发挥它的作用,不至于“查得清清楚楚,活得迷迷糊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血管造影术后处理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467-473.
[2]王立新, 刘宏. 血管造影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与管理[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3): 195-199.
[3]李红, 张涛. 血管造影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23, 23(10): 1432-1435.
[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5, 7(2): 85-89.
[5]杨秀兰, 赵慧. 心理干预在血管造影术后恢复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24, 62(4):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