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乙肝引发的肝癌,为什么有些患者用上了免疫药,效果却不好?这个困扰全球医生的临床难题,如今有了新突破!
近日,我院专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14.1)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开了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差的幕后黑手——表面携带“HLA-DR蛋白质”的特殊癌细胞。

免疫治疗也“挑人”?乙肝肝癌患者陷困境
近年来,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临床发现,免疫治疗效果也“挑人”:
同样是肝癌,由乙肝、丙肝或非病毒引起的,对治疗的反应大不相同。其中,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往往面临“药用上了,效果却不理想,生存期难以延长”的困境,原因一直成谜。
揪出“内鬼”:特殊癌细胞上演“无间道”
我院消化内科兰玲、李冬筱及副院长仓顺东、肿瘤内科专家等,通过深入分析160例肝癌样本,精准锁定了这个“内鬼”——HLA-DR⁺肿瘤细胞。

研究揭示,在乙肝相关肝癌中,这类特殊的癌细胞扮演了“双面派”角色:它们表面打着“信号灯”(HLA-DR蛋白),看似在向体内的免疫警察(CD8⁺T细胞)发出警报,召唤它们来消灭癌细胞。
但实际上,这竟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被召唤来的免疫警察不仅没能完成任务,反被诱导进入了“耗竭”状态,就像被拔掉了电源,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最终,癌细胞成功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杀,肿瘤继续生长。
发现价值:精准预判疗效,指引新药研发
这一发现有何实际用处?
精准预判疗效:团队回顾分析了729例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数据,证实肿瘤中这种“HLA-DR⁺”癌细胞越多,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风险就越高。未来,患者在治疗前通过检测这个指标,就能更准确地预判免疫治疗是否对自己有效,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副作用。
指导个体化治疗:对于医生而言,“HLA-DR”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分层标志,帮助不同病因的肝癌患者“量体裁衣”,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开辟新药方向:这项研究指明了新的靶点。针对这群“使坏”的癌细胞开发新型抑制剂,有望逆转免疫细胞的耗竭状态,为乙肝相关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该研究在国家及省级科研基金支持下完成。我院消化内科兰玲、李冬筱,副院长仓顺东担任共同通讯作者;常俊晴(河南医药大学硕士)、郭燕(我院肿瘤中心博士)、苑文静(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硕士)、陈玉曼(河南大学人民医院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