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有无数根小针在扎,又麻又痛,晚上根本睡不着,走路像踩棉花,生怕摔跤。”61岁的黄叔(化名)被这种四肢麻木、腰背剧痛的感觉纠缠了20多年。2003年的一场手术。虽为黄叔成功切除了罕见的长节段室管膜瘤,但术后脊髓如同一条“损伤严重且发生偏移的核心数据线”,导致顽固性疼痛和功能障碍。近一年来,病情持续加重,他时而需要拄拐跛行,常常因为疼痛夜不能寐,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
“脊髓变形”手术难度高,专业团队迎难而上
“省内外大城市的医院我几乎跑了个遍。”黄叔为了缓解疼痛,跑了不少地方。“针灸、理疗等方法都试过,疼痛虽然能暂缓,却仍反复发作。”这类脊髓损伤后遗症素来是医学界的治疗难题,甚至被称为“不治之症”,但黄叔不想放弃。
今年11月,黄叔找到深圳恒生医院疼痛科首席专家郑虎山教授。郑虎山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神经调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耕疼痛领域25年,是国内较早开展脊髓电刺激、鞘内药物泵植入等先进神经调控技术的领军专家之一。
郑虎山接诊后为黄叔安排了系统检查,影像结果揭示了病情的复杂性:患者的高位脊髓因长期病变已出现萎缩、变形并伴有旋转。
“治疗就像要在一条严重扭曲、结构不明的隧道里精准布线,导航(DSA)只能指个大概,更多要靠团队经验和协作,难度非常大。”郑虎山解释。他所指的“布线”,正是本次手术的关键——“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术(俗称“脊髓苏醒术”)。
“术中开机,疼痛舒缓”,用时不到40分钟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郑虎山教授带领疼痛科团队在DSA实时引导下,化身“神经导航员”,通过一个细小的穿刺针孔,将两根细微电极精准植入患者胸椎段那狭窄且形态异常的硬膜外腔。
郑虎山教授为患者做手术(左二)。
在术中最关键的测试环节,当刺激启动并调整至合适参数后,黄叔当即表示,原先剧烈的痛麻区域被一种温和的酥麻感所替代,疼痛感明显减轻。
整个过程仅耗时约35分钟,创伤只有一个针眼大小。黄叔的疼痛因脊髓损伤所致,疼痛范围累及四肢,背部,范围广,难度大,术中通过上下双电极放置,配合术后一周的精心调控,采用最新程控模式,上胸段电极使用Burst模式、下胸段电极使用Tonic模式,纠缠黄叔20年的顽痛得到很大缓解,“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专家提醒:慢性疼痛是病,别忍
郑虎山表示,“长期以来,大家对疼痛存在巨大的认知误区。很多人觉得疼痛不是病,忍一忍就过去了。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慢性疼痛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
郑虎山提醒,一旦出现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脊柱术后神经痛等几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切勿拖延,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很多疼痛通过早期、规范的多学科联合干预,是完全可以控制或者改善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