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小龍系列之一
妇科龍
中医妇科·节气养生之处暑
处暑过,秋意来!
抓住“养阴收气”黄金期,
安稳度秋不亏气!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当清晨的风裹着一丝凉意掠过窗棂,当傍晚的晚霞不再带着盛夏的燥热,我们便知道——处暑,这位“暑气终结者”,已悄悄叩响了秋天的门。
对女性而言,处暑可不是简单的“告别夏天”,更是身体从“耗散”转向“收敛”的关键节点。中医里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女性以“血”为根本,以“气”为动力,而处暑的节气特点,恰好和女性的气血状态紧密相连。夏天我们贪凉饮冷、出汗耗气,到了处暑,若不及时跟着节气调养生息,秋冬很容易被“手脚冰凉、皮肤干燥、失眠乏力”找上门。今天就从中医视角,和姐妹们聊聊处暑养生的“门道”,把夏天亏的气血、耗的元气,慢慢补回来。
处暑女性养生,中医认准“3个核心”:养阴、收气、防燥,一个都不能少。
核心一
养阴先养“津液”,把夏天耗的“水”补回来
中医说“秋燥伤津”,处暑的“燥”是“温燥”,不像深秋那么寒凉,却最容易耗伤身体里的“津液”——这东西对女性太重要了!津液足,皮肤才水润、月经才规律、大便才通畅;津液不足,不仅会口干舌燥,还可能让气血运行变慢,整个人看起来没精神。
怎么补津液?别只靠猛喝水,中医更推荐“食养”:
喝“润喉茶”:用麦冬、玉竹、枸杞各5克,加少许冰糖煮水喝,每天一杯,既能滋阴润燥,又不会像凉茶那样伤脾胃,喝完嗓子里润润的,连说话都觉得舒服。
吃“养阴食”:银耳莲子羹要多喝,银耳煮到出胶,加几颗莲子、百合,不用放太多糖,既能补津液,又能安神;还有梨,别直接吃冰梨,最好蒸着吃或煮成梨汤,加几片生姜中和寒性,润肺又不伤脾胃,特别适合脾胃弱的姐妹。
核心二
收气先调“作息”,别让熬夜“耗”掉元气
夏天我们习惯晚睡早起,阳气一直“向外散”,到了处暑,就得跟着节气“收气”——简单说就是“早睡养阴,早起舒肺”,让身体的阳气慢慢收回来,为冬天的“藏”打基础。
中医认为,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养阴”的关键期,这段时间不睡,就像家里的“水龙头没关紧”,气血会悄悄流失。处暑后建议尽量在10点半前准备睡觉,睡前可以用温水泡泡脚,加几片艾叶或生姜,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放松神经,帮你更快入睡。
早上也别睡懒觉,6点半到7点起床最好,推开窗呼吸点新鲜空气,伸个懒腰,让肺部舒展开来,一天的气血都会更通畅。如果早上能简单做几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收回去,还能帮着“收敛肺气”,让身体更舒服。
核心三
防燥先护“脾胃”,别让“凉食”拖垮身体
夏天我们吃了太多冰西瓜、冰奶茶,脾胃早就“受了凉”,处暑后如果还接着吃凉的,不仅会加重“秋燥”,还可能让脾胃更弱——中医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吃再多补的也吸收不了,反而会变成“湿气”,让你又胖又没精神。
处暑后怎么护脾胃?记住“3个不”
不吃“冰食”:冰奶茶、冰水果、冰酸奶尽量停一停。
不喝“凉茶”:夏天喝的凉茶大多偏寒凉,处暑后再喝会伤脾胃,换成前面说的麦冬玉竹茶,温和又养人;
不多吃“辛辣”:辣椒、火锅这些辛辣的食物会“助燥”,让秋燥更严重,换成温和的食材,比如山药、南瓜、小米,煮成粥或汤,养脾胃又不燥。
除了上面的“核心方法”,还有几个小细节,照着做就能让养生更“顺气”:
1
穿衣
“春捂秋冻”别照搬,重点护好“三个部位”
很多人说“秋冻”,但女性体质偏寒,不能盲目冻!处暑后穿衣要注意“上薄下厚”,重点护好这三个地方:
腰腹:别再穿露腰装了,腰腹是“子宫”的位置,受凉容易痛经、月经不调,穿个短款小外套或高腰裤,护住腰腹才暖;
脚踝:很多姐妹喜欢穿露脚踝的裤子,处暑后风变凉,脚踝受凉会让寒气顺着腿往上走,容易膝盖疼,换成带脚踝的裤子,或穿个薄袜子,既好看又保暖;
脖子:脖子后面有个“大椎穴”,受凉容易感冒、嗓子疼,穿个带领子的衣服,或围个薄围巾,护住脖子不生病。
2
运动
别再“大汗淋漓”,选“温和”的运动更养气
夏天我们喜欢跑步、跳操,出一身汗觉得痛快,但处暑后阳气要收敛,再大量出汗会“耗气”,反而让身体更虚。
建议换成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八段锦,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就好,别让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早上或傍晚去公园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既能活动身体,又能让心情放松,比在健身房里猛练更养人。
3
情绪
别让“秋愁”扰心神,中医说“疏肝”就是养气血
秋天容易让人“情绪低落”,中医叫“秋悲”,尤其是女性心思细腻,更容易受影响。但情绪不好会“疏肝”,肝气郁结了,气血就不通畅,不仅会失眠、长痘,还可能让月经不调。
处暑后要多给自己找点“开心的事”:和朋友约着喝喝茶、看看花,或者在家养点绿植、读本书,哪怕只是晒晒太阳发会儿呆,都能让心情放松。中医说“笑能疏肝”,每天多笑一笑,肝气顺了,气血自然就通畅了,整个人看起来也会更有气色。
温馨提示
处暑不是结束,而是秋天的“开始”,更是女性养生的“黄金期”。跟着节气调作息、养脾胃、护气血,把夏天耗的“元气”慢慢补回来,才能在接下来的秋天里,气色好、精神足,安稳度过每一天。
专家简介
张雪莉
主任中医师
中医妇科盆底诊疗康复中心负责人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及生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等等。获欧洲生物反馈协会(BFE)LEVEL I及LEVEL II证书。曾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学习、进修产后康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熟练运用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电刺激、磁刺激、生物反馈技术及中医药疗法综合诊治盆底疾病,如慢性盆腔疼痛、盆腔脏器脱垂、排尿异常、排便障碍、性功能障碍,产后康复及术后康复等;妇科方面:擅长各种月经失调病、不孕症、试管前后调理(内膜、卵泡)、多囊卵巢综合征(主持课题)、妇科血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囊、子宫腺肌病)、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增厚、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外阴白斑、HPV感染;滑胎;产后乳汁不足、身痛等产后病;妇科良性肿瘤、慢性盆腔疼痛等妇科杂病;手术前后调理;阴道镜、宫颈活检、宫颈息肉摘除等妇科手术;女性养生保健指导等等。
供稿:妇科
编辑、美编:党群工作部
处暑过,秋意来!抓住“养阴收气”黄金期,安稳度秋不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