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凭借其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的优势,在治疗老年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衰方面展现出独特潜力。
病主资料:83岁,女,因心慌,头晕,严重乏力,走不动路需人搀扶来诊.切脉代脉.面色无华,口唇紧绀,舌质稍暗,舌根部有厚苔,下肢有浮肿,脉结代.此人已住院治疗多次,效果是住院期间能好转一部份,回家之后在吃西药的情况下仍然会病情加重.
襄阳中医经方家胡梁谱医师根据中医辨证,患者属“心脉亏虚,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证候。体征显示心气不足(心慌、乏力)、心阴亏虚(舌暗、口唇绀青)、水湿滞涩(下肢浮肿、苔厚),脉结代反映心脏功能失调,短时间内出现的“代脉”提示危重程度。
李时珍指出:“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其出现预示患者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端倪。据文献和临床经验,代脉的出现与五藏之衰有密切关系,及时辨证施治尤为重要。
针对该患者,治疗重点在于“扶正祛邪,调和心肾,疏通水湿”。具体策略为:补益心气与阴,散瘀止血,化湿利水,巩固心脉。 以“理法方药”为基础,强调“汤剂为主,迅速扫荡瘀滞,巩固正气”。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采用大剂量甘草、桂枝、阿胶、炮附片、山茱萸等药,配合温补药物,快速恢复心脉功能。
强心复脉 炙甘草汤+桂枝龙骨牡蛎附子汤
化解痰湿黄连,黄芩,伏苓,薤白
解除水肿 五加皮,黄芪
化解瘀脉痹阻 当归,川芎
胡梁谱医师设计的“荡邪汤”体现了“荡”邪、扶正的理念。初用大剂量汤剂,每日三碗,连续服用四天。药物浓度高效“扫荡”瘀滞,尽快改善血流障碍。 患者服药后,出现胃口酸胀等胃肠反应,但心慌、气短症状缓解明显。家属关切,医嘱坚守,不调整用药,等待身体适应。
经过4天高浓度汤药,患者心慌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改善,脉象由阴转阳,显示心脏功能趋于恢复。舌质转红润,苔变薄。基于此,调整药量,将其他药物剂量减至原来的1/3–1/2,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再次号脉,脉结代已完全消失,脉力增强,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此时,重点转向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心律失常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核心,结合脉象、舌象全面判断,针对虚实变化调整药物。 高浓度汤剂可快速扫除瘀滞,改善危重症,但应注意副作用,通过逐步降低浓度,确保疗效稳固。 掌用药应随着病情变化灵活调节,避免盲目加药或减药,以免错失关键治疗时机。 除了主要药物外,还应兼顾肠胃功能,确保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在运用桂枝类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应注意到白芍收阴脉对心脏的副作用,弃白芍不用,应对原方进行一定的加减。
在实际临床运用中,针对新冠肺炎及外感发热病之后形成的心肌损伤,心肌炎,心律失常,均可使用汤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