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到肠镜报告,看到“息肉”二字都会心里一紧:“我没什么不舒服啊,怎么会长息肉?”“这个息肉要不要切?会不会癌变?”
事实上,绝大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它就像是肠道里“沉默的潜伏者”,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这正是肠镜筛查的重要性所在——能在症状出现前发现并解决问题。
301医院消化内科王志强主任
一、 长了肠息肉,身体会有什么不舒服?
当息肉较小或数量不多时,人体通常难以察觉。但如果息肉持续长大、发生恶化或者本身就是多发性息肉,就可能引发以下“提醒信号”:
便血: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隐性出血,肉眼难以发现,但长期会导致贫血。如果息肉位置较低或出血量较多,可能出现大便表面带血或解完大便后厕纸带血,血色通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大便习惯改变:如突然出现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且原因不明。
腹痛、腹胀: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梗阻,导致腹部胀痛、不适。
大便形状改变:息肉占据肠腔空间,可能导致大便变细、变扁,或出现一道凹槽。
重要提示: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便血,切勿简单归咎于“痔疮”,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明确病因。
二、 发现息肉,到底要不要切?关键看性质!
息肉切不切,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它的 “出身”和“品性” 。主要分为两大类:
1. “好”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这类息肉癌变风险极低。
处理方式:通常在肠镜检查时,医生就会用活检钳直接夹掉,“点杀”处理。特别小的甚至可以先观察,尤其是炎症好转后,部分会自行消失。
2. “坏”息肉——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
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坏分子”,是结直肠癌的“前身”。据统计,95%的结直肠癌来自腺瘤性息肉。
处理方式:绝大多数需要在内镜下立即切除,以绝后患。其恶变过程通常遵循“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模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干预窗口。
医生特别提醒: 要提防少数进展较快的“黑马”!绝不能因为工作忙、没感觉就对腺瘤性息肉不理不睬,任其发展。
三、 息肉切除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不是! 肠息肉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切除后定期复查肠镜至关重要。
一般建议,切除后1年内需复查肠镜。
根据复查结果、息肉病理性质和数量,301医院消化内科王志强主任告诉要定期后续的复查计划(如3年、5年一次)。
肠息肉多无症状,依赖肠镜早期发现。建议40岁以上人群及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定期做肠镜筛查。
301王志强名医工作室
是否切除,由病理性质决定。腺瘤性息肉必须切,炎性息肉可视情况处理。
切息肉是防癌的关键一步。一次简单的内镜下切除,可有效阻断一条可能通往癌症的道路。
切勿拖延!如果医生评估息肉有癌变风险或已癌变,应听从建议,立即接受肠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
健康无小事,对待肠息肉这个“沉默的潜伏者”,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