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杂粮”早已融入
很多人的日常饮食
不仅老年人爱吃
不少年轻人也为了健康减脂
开始吃起了杂粮饭
杂粮虽好,但你真的吃对了吗?
错误搭配反而可能给身体“添乱”
健康部落特邀协和医院营养科医生
为大家梳理出一份
实用“杂粮绿灯清单”
帮助不同人群
找到适合自己的杂粮方案
不同杂粮搭配 营养各不同
同样是杂粮饭,搭配不同,营养价值也各有侧重。以下5种常见杂粮组合,你吃对了吗?
推荐指数:
小米+大米
小米富含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有益眼睛与皮肤;其中的色氨酸有助安神助眠。钾、镁含量较高,利于控制血压和降低坏胆固醇。小米属于粗粮中的“细粮”,若不浸泡直接煮饭,升糖指数相对较低。
推荐指数:
藜麦+大米
藜麦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突出,还含酚类、黄酮类、皂苷等植物活性物质。长期食用有助于预防代谢性疾病,提升健康水平。
推荐指数:
黑米+糙米+大米
糙米中B族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均高于精米。黑米则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推荐指数:
玉米+大米
玉米维生素B1、B2、B6、β-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含量优于稻米和小麦。带胚芽的玉米还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同时含有黄体素、玉米黄质等有益健康的植物活性物质。
推荐指数:
紫米+大米
紫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等多种营养物质,以及铁、锌、钙、磷、硒等人体所需矿物元素。这些成分对改善贫血、提高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效果。
杂粮饭三大误区,你踩雷了吗
误区一:杂粮越多越好
过量摄入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建议每日全谷物和杂豆类摄入量控制在50~150克。
误区二:杂粮种类太单一
饮食需多样化,不同杂粮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组成差异大。搭配食用营养更全面,蛋白质利用率更高。例如长期只吃玉米且缺乏动物蛋白,可能引发维生素B3缺乏。
误区三:不泡直接煮
未浸泡的杂粮难以消化,易导致腹胀。一般应提前用冷水浸泡4~6小时。
基础病患者的“红绿灯”杂粮方案
同样的杂粮饭,糖尿病患者和肾病患者适合的种类可能完全相反。下面这份《不同疾病人群杂粮饭指南》,请收好:
糖尿病患者
红榜杂粮:低升糖的杂粮,如藜麦、糙米、荞麦等。
黑榜杂粮:糯玉米、大黄米(糯性)、即食燕麦。
搭配比例:可将杂粮与精米按1:1或1:2的比例搭配,有助于控糖。
食用技巧:避免煮的过软,以防升糖过快。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红榜杂粮:全谷物杂粮,如燕麦、糙米、小米。
黑榜杂粮:过量的糯性杂粮饭,如糯小米饭、黑糯米饭。
搭配比例:可将杂粮与精米按1:2或1:3的比例搭配。
注意事项:制作过程中少加盐,可用醋、紫菜、柠檬汁调味。
肾病患者
红榜杂粮:选择低蛋白、高能量的杂粮,如山药等。
黑榜杂粮:红豆、玉米、黑豆等钾含量较高的杂粮,或燕麦、糙米等高磷杂粮。
搭配比例:肾病1-2期患者杂粮可占1/3左右,3-5期患者需进一步减少杂粮比例。
注意事项:可选择蛋白质含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的山药、绿豆粉丝、土豆粉等代替部分全谷类食物。
胃肠道疾病患者
红榜杂粮:选择易消化的杂粮,如小米、燕麦、大黄米、糙米。
黑榜杂粮:难以消化的豆类或杂粮,如黄豆、黑豆、玉米、高粱等。
搭配比例:可将杂粮与精米按1:3的比例搭配。
食用技巧:烹调前充分浸泡或用高压锅烹煮,可让杂粮更软烂。
有人吃了杂粮饭
反而血糖更高、胃胀想吐?
很可能是盲目跟风、错误搭配导致
“养生饭”变“伤身饭”
赶紧收藏这份科学搭配指南
吃杂粮,更要吃对杂粮!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吴艳)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