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患糖尿病5年了,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但最近几周,他总是在深夜醒来,感到心慌、手抖、全身出汗,不得不起床吃点东西才能缓解。第二天早晨测血糖,却发现数值偏高。这种情况反复出现,让他十分困扰。
在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宋淑华主任接诊了很多像李先生这样的患者。"很多糖尿病患者只关注白天血糖,却忽略了夜间血糖的变化,而这恰恰是血糖控制的关键时期。"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类似的健康管理知识:
夜间出现这些感觉,警惕血糖失控
宋淑华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夜间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很可能意味着血糖正在失控:
1. 频繁起夜上厕所
夜间高血糖会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饮水量增加,同时肾脏会努力排出多余的糖分,导致夜尿频繁。
2. 睡前或夜间异常饥饿
夜间血糖波动可能导致饥饿感增强,特别是当血糖从高水平迅速下降时,身体会"误以为"需要进食。
3. 出汗、心慌、手抖
这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典型表现,多发生在凌晨1-3点。有些患者甚至会做噩梦、惊叫,第二天晨起感到头痛、乏力。
4. 早晨口干舌燥、头晕乏力
这可能是"黎明现象"——清晨4-8点之间,由于体内激素分泌变化,导致血糖升高。
5. 睡眠质量差,反复醒来
血糖波动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浅睡眠增多,深睡眠减少。
如何有效控制夜间血糖?
宋淑华主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科学监测血糖
不仅测空腹血糖,还应监测睡前、凌晨3点及早餐前血糖,了解夜间血糖波动规律。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是更好的选择。
2. 调整晚餐内容和时间
晚餐应适量摄入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搭配足量蔬菜和优质蛋白质。晚餐时间不宜过晚,最好在睡前3-4小时完成进食。
3. 合理用药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有些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以避免夜间低血糖。
4. 避免睡前饮酒
酒精会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夜间低血糖风险。
5. 适度晚间运动
晚餐后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夜间低血糖。
6.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固定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看手机等蓝光设备。
宋淑华主任特别强调:"每个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不同,夜间血糖波动的原因也各异。有些人可能是'黎明现象',有些人可能是'Somogyi效应'(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