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感染发热类疾病,清热解毒法不可滥用

由于受现代医学炎症概念的影响,清热解毒一法每用于临床各种疾病之中。由于此法的适应证多属于西医所说的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又由于此法所用的方剂和药物在实验中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往往使人在临证时,凡见传染性疾病则不分在表、在里,在脏、在腑,是风、是寒,是湿、是热,即投清热解毒法;凡见感染性疾病则不分初起与久病,脓成与未成,己溃与未溃,气血之盛与衰,即投清热解毒法,甚至把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药与方剂当作西药抗生素使用。凡见西医所说的炎症,即投清热解毒之品。如此造成了此法的泛用、滥用的结果。其危害,轻者使病症迁延难愈,重者致寒凉伤中败胃而贻害无穷。

一:下肢感染发炎溃疡案例:患者汪某,年约四十,素有血虚体质,此次因膝下阴陵泉处流注,经院内抗炎治疗三日未见好转,反增剧痛,肿胀色白,伴有痛彻骨髓之感。患者自通医,曾服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疗效甚微,反使病情加重(患者自述)。经问诊,患者畏寒。

根据中医辨证思想,表现为白色肿胀、痛胀彻骨,说明体内阴寒积聚。然而,传统清热解毒之品的治疗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加重热象,导致“热积不散、痛剧益甚”。 认识到本病例中的关键在于“阳不能振”,故采用“阳和法”以调和阴阳,唤醒体内阳气,从而达成热解、血通、肿消的目标。处方为:熟地30克(滋阴养血)、肉桂3克(温阳散寒)、鹿角胶9克(补骨髓、助阳益血)、白芥子6克(通阳散滞)、姜炭3克(破阴回阳)、甘草3克(和解诸药),用以温补营血、振兴阳气,达到阴阳调和之效果。 患者服用三剂“阳和汤”后,症状明显改善,寒凝解、流注消散,肿胀色泽由白转红,疼痛减轻,行走方便。阳和汤的应用,既调和阴阳,又疏通经络,起到了清热解毒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头部外伤合并感染的女性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感染未愈,后又困于“感染”与局部“炎症”,服十余剂清热解毒药,不仅创口未愈,又见胃脘冷痛、纳呆食少、噫气频作等中阳被伤之证。诊视时,其人已是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辨为气阴两伤,中焦虚寒,虚焰未熄之证,用益气养阴,温中和胃,引火归源之法,服药六剂而愈。

三:中医师应明确“清热解毒法”的应用范围

“清热解毒”法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适用对象高度依赖辨证分析,主要包括:

外感热病中毒热盛的证候:如湿毒、温疫等疾患。在病机上表现为邪毒内盛,毒势炽盛,表现头面红肿、口糜咽烂、发斑、烦躁不安等。常用药如“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祛邪外出。 火毒蕴结、局部疡肿:如痈疽、疔疖等。在病机上为火热壅盛,气血瘀滞所致,表现为肿痛剧烈、腐败化脓、局部发红热肿。对应方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行气散结。

四:胡乱选择“清热解毒法”的弊端 离开辨证的基础,盲目泛用“清热解毒”类药方,极易陷入“泛滥滥用”的误区。原因主要在于: 不能准确识别实际病机,可能误用偏于清热而不顾虚实并存,导致虚损加重或阴虚火旺; 忽视个体差异和辨证变化,使治疗失于偏颇; 缺乏辨证思维的支撑,容易受到西医“炎症”等概念的影响,产生盲目“消炎”倾向。

针对清热解毒法治疗不佳的案例,实践中还需结合望闻问切,动态观察,调整治疗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感染发热类疾病,清热解毒法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