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风雨沧桑、岁月如歌,我们从未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健康报》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用笔墨与镜头,镌刻下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坚守与奋起,留存了无数熠熠生辉的历史片段。翻开泛黄的报章,凝视剪影交叠的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奔涌着炽热的家国情怀,每一帧光影都传承着不屈的民族气节。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山河破碎,民生涂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大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医疗卫生战线也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壮丽篇章。
革命圣地延安,成为红色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新起点。为保障军民健康、支援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逐步构建起适应战争需要、服务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体系。
1985年,原新四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已近耄耋之年。作为新四军卫生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回忆道,部队最初几乎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医务人员和完善的卫生机构。在叶挺同志的指示下,他多方奔走,争取并选聘大量爱国青年和专业医务人员投身抗战。
战地医疗条件极其简陋,广大医务人员发挥惊人创造力:以竹木自制病床、桌椅、夹板、输液架、消毒蒸笼;用芦苇编织成墙壁、屋顶,搭建休养室、消毒室和药房;没有缝合针,便将缝衣针烤热掰弯代用;缺乏镊子,便用劈开的筷子或用铜钱熔铸……他们与伤员同吃同住、并肩战斗,展现了创造精神和奋斗品格。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战火中顽强坚守,不忘济世初心。创办于1835年的博济医院四处辗转,持续服务民众与抗战伤员;上海仁济医院及时设立伤兵医院,叶衍庆等医生夜以继日抢救淞沪战场伤员;协和护校在聂毓禅带领下历经险阻西迁成都,坚持办学;浙江的台州恩泽医院成功救治多名美国飞虎队飞行员……
他们于炮火中救死扶伤,于威胁中坚守气节,以行动诠释医者大爱。
更有一批崇高的国际友人,以无私的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投身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
1938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经过敌人严密的封锁线,到达我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参加前线救护工作。他以精湛医术和极端负责的态度救治了无数伤员,他把伤病员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几乎同一时期,法国医生贝熙叶应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之请,毅然承担起运送药品穿越封锁线的重任。年近七旬的他,以自己的住宅作联络站,骑自行车穿越北平城区与崎岖山路,一次次突破日军关卡,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一条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印度医生柯棣华,1938年来华参加抗战医疗工作,后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教。他带病坚决请缨上前线,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日夜不休救治伤员,真正做到了“把自己当作一名能冲锋的战士”……这些光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丰碑上。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盛大阅兵。由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264名女学员抽组的白求恩医疗方队,成为这次阅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80载时光荏苒,抗战的烽火早已散去,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却沉淀为永存的民族记忆。纪念,是为了不忘本来,开辟未来。抗战中形成的医疗卫生工作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坚守初心、弘扬精神,接续奋斗。
文:健康报记者 刘也良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