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冠疫情已经成为过去,但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仍然存在,如何降低新冠感染风险及重症风险,仍然是诸多科学研究的重点。
一项近期发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的新研究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感染普通感冒病毒后,会显著降低随后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即使感冒后发生新冠感染,其病情也会相对更轻。今天就结合这项研究的内容,来和大家聊一下普通感冒“预防”新冠的相关知识。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每两周定期鼻拭子采样的方法,共检测了10493份测鼻拭子样本,并对部分样本进行了RNA测序,分析了上呼吸道的抗病毒基因表达情况。研究通过这些测试数据,对比了近期有无鼻病毒(导致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毒)感染与随后发生新冠感染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普通感冒(鼻病毒感染)的30天内,发生新冠感染的风险会显著下降,下降的比率高达48%(风险比0.52)。而在已经感染新冠的人群中,如果感染期30天感冒过,其病毒载量平均降低了9.8倍,也就是说,普通感冒后即使感染新冠,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能力也显著降低了。
此外,在鼻拭子样本基因测序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抗病毒防御基因相关表达更高的人群,其随后的新冠感染中,病毒载量就更低,这些基因表达多数是基于干扰素相关或直接的抗病毒限制因子。
研究人员还采用人鼻上皮细胞进行了实验室培养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被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后,细胞中的抗病毒基因被显著诱导激活,在上皮细胞中发挥了更强的抗病毒作用。
研究者指出,,由于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感冒,因此未感染儿童的上呼吸道也会保持一种“预启动”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状态下儿童的抗病毒基因表达也显著高于成年人,这也揭示了感染新冠病毒后,儿童的症状往往比成年人更轻微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普通感冒后,反而会有“预防”新冠感染的显著作用呢?研究者认为,病病毒感染会被上呼吸道的感受器识别,从而上调大量的抗病毒基因表达,在细胞内建立了一种抗病毒状态,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传播,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普通感冒病毒感染限制了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早期扩张,降低了感染风险。
研究还发现了22个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存在表达的抗病毒基因,这些基因能够识别病毒,标记病毒并破坏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这种状态下,即使遭遇新冠病毒,病毒的早期复制也会被抑制,感染风险和重症风险都会显著降低。
研究显示,普通感冒在感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研究以 30 天为窗口)能提供保护。越近发生的、且伴随症状的感冒,保护效果越明显。这也证明了“病毒间干扰”现象,即一种病毒诱导的非特异性抗病毒状态会影响另一种病毒的感染机会或复制效率。
当然,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是让我们为了避免新冠感染而去主动感染感冒病毒。任何故意感染病毒的方法都是危险而且不负责任的,虽然鼻病毒导致的多数是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同样也有并发症风险,对于免疫力低下和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更是如此。
研究是观察性且基于群体与分子证据,说明“近期鼻病毒感染与随后的新冠风险/载量降低相关”,但并不等于建议人为感染。研究者指出,接种疫苗、戴口罩、保持通风与手卫生等公共卫生措施,仍是预防新冠感染的主要方式。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不同呼吸道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疫情的时序与严重度,例如普通感冒的大流行会延迟新冠病毒的流行。未来的流行病模型若考虑病毒间干扰,预测可能更准确。
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病毒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为儿童感染新冠后症状较轻的现象给出了另一种科学解释的可能性,但仍然要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有意感染普通感冒替代其他已证实的病毒感染防护措施。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健康中国,你我共筑。 #新冠
参考文献:
Camille M Moore et al., The Common Cold I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From SARS‑CoV‑2 Infections, (2025),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