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年纪越大,越要控制饮水量?医生告诫:老年人尽量保持这个饮水量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74 岁的王阿姨最近总头晕心慌,走几步就喘。她笃定是高血压犯了,赶紧加服降压药,结果血压降得更低,人也虚得站不住。家人急送医院,检查结果却让人意外 —— 问题不在血压,而是轻度脱水。

医生问起喝水习惯,王阿姨坦言:“年纪大了,就怕老跑厕所,能少喝就少喝。” 她以为这是对身体好,没想到反倒差点惹出大麻烦。这样的事并非个例,太多老年人被 “怕喝水” 的念头困住,把最基础的健康防线给拆了。

老年人的身体,藏着脱水的 “隐形陷阱”

年轻人渴了就想喝水,可老年人的身体早就悄悄变了。随着年龄增长,口渴的信号会变得迟钝,哪怕身体已经缺水,也未必觉得 “想喝”。加上肾功能慢慢衰退,调节水分的节奏变缓,稍微喝水少点,脱水就容易找上门。

轻度脱水时,人会头晕乏力;严重了,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血压骤升骤降,甚至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国内外研究都发现,老年人跌倒、脑梗的背后,常常藏着脱水这个推手。尤其夏天出汗多,很多老人其实已经缺水了,自己却毫无察觉,直到身体突然 “罢工”。

四个喝水误区,越躲越危险

老人们不爱喝水,多半是被几个说法吓住了。

有人怕水肿,觉得喝多了腿脚会更肿。其实多数水肿是心脏、肾脏或静脉循环出了问题,跟正常喝水没关系,越不敢喝,血液黏稠度越高,反而可能加重负担。

更多人是怕跑厕所,尤其晚上起夜影响睡眠。于是白天也使劲憋,结果尿液越浓缩,越容易刺激膀胱尿频反而更严重。

还有人担心 “水喝多了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这纯属想多了 —— 水根本不会干扰消化功能,反倒是缺水会让肠道蠕动变慢,加重便秘。

最夸张的是怕 “水中毒”,这在正常喝水的老人身上几乎不可能发生。水中毒多见于短时间狂灌几升水,或者有严重肾功能异常的人,普通人按正常量喝,完全不必担心。

老年人该喝多少水?医生给了明确数

不管多大年纪,人体每天都需要 1500~2000 毫升水来维持代谢。这里面包括饭菜里的水分,但直接喝的水最好不少于 1200 毫升。

简单说,每次喝 150~200 毫升,一天喝 6~8 次,就能满足基本需求。要是天热出汗多、正在吃利尿剂,或者血糖总波动,还得再加点量。

除非医生明确诊断心衰、肾衰,要求严格限水,否则千万别自己减水量。

喝对时间和方式,才算真的会喝水

喝水也讲究 “时机”。早上起床喝杯温水,能帮肠胃 “醒醒盹”,还能避免清晨血压骤升。两餐之间喝点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脑梗风险。晚上睡前 1 小时可以小口抿一两口,防夜间脱水,但别喝太多,免得半夜老起夜。

记住别 “牛饮”,小口慢喝最适合老人,水分吸收更均匀,也不会给心脏添负担。

这些情况,喝水要特别上心

正在吃利尿剂的老人,排尿多,得及时补水,免得脱水;糖尿病患者要是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多尿,更要盯着喝水;便秘严重的,缺水会让肠道更 “干”,补水是基础;有泌尿系结石的,喝够水才能减少结晶沉淀。

别等口渴才喝!这些信号是身体在求救

老年人不能靠 “渴不渴” 来判断喝没喝够,因为口渴感已经不灵敏了。要多留意这些信号:嘴巴发干、尿量比平时少、皮肤摸起来发紧、头晕眼花、血压忽高忽低,这些都是脱水的暗号。

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老人,突然觉得心慌乏力、胸闷头晕,别急着加药,先想想是不是水没喝够 —— 有时候补水比吃药更管用。

医生在门诊常遇到老人问:“年纪大了,是不是该少喝点水?” 答案从来都是否定的。没有特殊疾病的话,刻意限水不是养生,是给健康埋雷。过度控水可能增加跌倒、心梗电解质紊乱的风险,得不偿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年纪越大,越要控制饮水量?医生告诫:老年人尽量保持这个饮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