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预约!别让“沉默的危机”找上门!这场关于疾病“灰犀牛”的讲座,每个人都该听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容易发现的问题好解决,不容易发现的事情一旦发现了很难对付?就如同身体健康一样,感冒可以通过感冒药治愈,但像慢性疾病、近年来飙升的抑郁症等疾病,在你不经意间,正悄然逼近,知道发现的时候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健康威胁,在医学领域被赋予了一个特别的隐喻——“灰犀牛”,和“灰犀牛”相对的就是“黑天鹅”。

➡️

从“黑天鹅”到“灰犀牛”:

疾病的双重面孔

“黑天鹅”一词,源自哲学家塔勒布的经典比喻,指的是那些突发、罕见、难以预测,却会带来重大冲击的事件。在医学中对应的就是突发的、急性危机,这类疾病的病因直接、明显,就像突然闯入视野的黑天鹅,我们能瞬间察觉并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急性创伤、心肌梗死等。这类疾病往往病因明确、进展迅猛,但也正因如此,现代医学常常可以借助“魔弹式”方案(如抗生素、急诊手术、溶栓治疗等)实现高效干预。

但“灰犀牛”与之截然不同。它长期潜伏在我们身边,发展缓慢、病因隐匿、初期症状模糊且难以鉴别,就像草原上体型庞大的灰犀牛——你知道它可能存在,却因它行动“温和”而放松警惕,直到它逼近眼前,才发现已难以躲避。正如医学家所定义的“演化性复杂性疾病”,像肿瘤、抑郁症、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都属于“灰犀牛”的范畴。它们的病因不是“非黑即白”的明确答案,而是“亦黑亦白”“不黑不白”的复杂存在,无法依靠单一“魔弹”式治疗彻底解决,需要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生活方式优化与诊断-治疗-康复的多维度配合,如同破解“魔方”般,需要耐心与策略并重。

正因为如此,“灰犀牛”型疾病无法靠单一的“魔弹”击倒,而需要一个多维的“魔方策略”——融合健康促进、早期预防、生活方式医学、全程健康管理等综合手段,打一场“持久而非决战”的健康保卫战。

或许你会疑惑:身体难道不会对这些“灰犀牛”发出预警吗?其实会的,比如疼痛、酸痛、倦怠这些我们常遇到的不适,正是身体在“说话”。很多人把疼痛当成“敌人”,却不知它是重要的“健康卫士”——皮肤受伤时,疼痛会迫使我们暂停活动,避免进一步伤害,为修复争取时间;牙周脓肿引发牙痛时,疼痛会让我们不自觉避开患病一侧咀嚼,防止感染扩散;甚至疼痛的记忆,都能教会我们未来避开类似风险。

更令人警醒的是,没有疼痛感知并非“幸运”。医学案例显示,天生无疼痛感觉的人,往往因无法察觉身体损伤,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导致关节供血不足,青春期就出现关节损坏,多数人在30岁左右便面临严重健康危机。而那些让我们忍不住想“忍一忍”的酸痛、倦怠,同样是身体的适应性反应——它促使我们减少活动,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身体修复调整留出空间。若盲目依赖药物掩盖这些信号,看似“病情好转”,实则可能干扰恢复进程,让“灰犀牛”在无形中加速逼近。

*“灰犀牛”疾病的本质与特征是什么?

*我们要如何读懂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避免因忽视小症状酿成大问题?

*在生活中要应用哪些策略,去直面“灰犀牛”疾病?

本周六14:00让我们一起学会与身体“对话”,远离“沉默的健康危机”!

活动信息

主题

人类疾病中的″灰犀牛"

时间

2025年9月13日(周六)14:00

地点

首都图书馆A座报告厅

(A座外东侧一层玻璃门)

嘉宾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参与方式

2.预约成功并现场签到前50名读者,将获得首图精美文创1份。

延伸阅读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美]伦道夫·M. 尼斯,[美]乔治·C. 威廉斯 著

易凡,禹宽平 译

傅贺,叶凯雄 译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R363.1 /11

馆藏地:城图.社会科学图书借阅

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炎?孕妇的“晨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人小时候不爱吃青菜,长大之后就爱吃了?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本书中探讨了衰老、文明病、癌症、性及生殖、精神病等一系列专题,并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推测并给以贴切的解释。

《给坏情绪一个好理由》

[美]伦道夫·尼斯 著

钟欣奕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B842.6 /2729

馆藏地:首图.B座六层社会科学文献;城图.社会科学图书借阅

在危险面前,焦虑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但总有不可避免的误报。情绪低落可以阻止我们去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但它往往会升级为病理性抑郁症。其他精神障碍,如上瘾和厌食症,是现代环境和我们远古经历不匹配的结果。本书共分四部分,内容包括:精神障碍为何如此令人费解、感觉的理由、社会生活的乐趣与危险、失控行动与可怕障碍,帮助你理解人类苦难的普遍性,并找到缓解苦难的新途径。

《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

王一方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医学与文学、哲学的跨界视角,带读者全面认识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隐喻和意识。当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时,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诊疗,有准备地衰老,有准备地死亡。只有这样才能过好一生,才能够把生死、人性、美德等进行综合的思考,才能够通往理想化的或者幸福的人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预约!别让“沉默的危机”找上门!这场关于疾病“灰犀牛”的讲座,每个人都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