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新的基因编辑疗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声称通过一次注射就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69%。这项被称为VERVE-102的疗法采用了CRISPR技术,旨在“沉默”肝细胞中的PCSK9基因,从而减少PCSK9蛋白的产生,增加LDL受体数量,最终降低LDL胆固醇水平。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游戏规则改变者”、“他汀类药物的终结”、“心脏病治疗的革命”等诸多激动人心的头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疗法的实际效果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尽管LDL-C的数值大幅下降,但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该疗法能够有效预防心脏病发作、中风、住院治疗或死亡。此外,尚无关于动脉斑块回归或血管功能改善等中间结果的数据支持。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仍然只是LDL-C这一单一的指标。
历史上,我们曾见证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尼古丁酸(niacin)曾被认为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并降低LDL,但在后续的结果试验中却未能证明其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又如,CETP抑制剂虽然能够显著提高HDL水平,却也未能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预期的效果。
如今,我们又一次面临着在没有实质性结果数据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降低脂蛋白(Lp(a))的药物。我们似乎在不断地追逐生物标志物,而非真正关注患者的健康。
尽管CRISPR技术本身是革命性的,但将其用于强化1950年代的脂质假说,犹如在老旧的汽车上装上喷气发动机——虽然速度提升了,却完全偏离了我们真正需要前往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如果基因编辑后的肝细胞在五年后出现问题,我们无法简单地停止治疗。这种疗法并不可逆,且潜在风险不容小觑。此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PCSK9并不一定是“坏蛋”,而是更复杂故事中的一个标志。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能与感染相关,并且是多因素导致的。它并不仅仅是由于胆固醇的“堵塞”问题。
在这项疗法未能展示出真正的现实影响——如拯救生命、预防心肌梗死、减少介入手术等之前,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并不是因为科学本身不令人兴奋,而是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生物标志物的幻想,而结果并不美好。
我对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疗法并不买账。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