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春主任:肺癌患者闯过手术这道 “大关”,康复期的调护实则是 “防复发、固根基” 的关键阶段。临床中,不少患者正是在这个阶段因一些看似 “无关紧要” 的行为,让本已趋于稳定的病情出现反复。从中医 “术后正气亏虚,需固护肺气、调和脏腑” 的角度看,以下 3 种危险行为尤其需要警惕 ——
第一种:盲目 “大补” 或饮食失节,酿生 “痰湿瘀毒”
很多患者术后觉得 “身体亏空,必须猛补”,于是顿顿不离人参、鹿茸、甲鱼等温补厚腻之品,或大量摄入油炸、辛辣食物。但中医认为,肺癌术后患者多存在 “肺气亏虚、脾胃虚弱”—— 肺主气,手术耗伤肺气,而脾胃是 “气血生化之源”,术后脾胃运化功能本就薄弱,此时过食温补会导致 “虚不受补”,反而生热助火;厚腻、辛辣食物则会加重脾胃负担,让水湿不得运化,酿生 “痰湿”。
中医讲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一旦内生,会阻滞肺气宣降,让本就虚弱的肺更难恢复;同时,痰湿与瘀滞结合,可能成为 “癌毒复燃” 的温床。曾有患者术后天天喝参汤、吃红烧肉,不到 3 个月就出现咳嗽加重、痰多粘稠,复查发现肺部出现炎症结节,正是 “痰湿阻滞肺气” 的表现。康复期饮食应遵循 “健脾化痰、润肺生津” 的原则,比如用山药、莲子煮粥健脾,梨、银耳润肺,忌过补、过腻,让脾胃 “轻装上阵”,才能为肺气恢复提供 “源头活水”。
第二种:情志郁滞不疏,让 “气机阻滞” 成癌毒 “温床”
中医认为 “肺主气,司呼吸,喜宣降而恶郁滞”,而 “怒伤肝、悲忧伤肺”—— 术后患者若长期陷入 “怕复发” 的焦虑、“忧未来” 的悲愁,或因琐事郁怒不止,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形成 “肝气犯肺” 的格局。
气机一旦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浊便易在肺内停滞,为癌毒复发埋下隐患。临床中见过这样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但因子女争执家产长期忧思,不到半年就出现胸闷、胸痛,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中医辨证为 “肝郁气滞,肺气郁闭”。此时再调治,需先疏肝理气、开郁散结,远比术后早期调护更复杂。康复期应重视 “情志调摄”,比如通过散步、听曲、与亲友倾诉疏解情绪,或按揉太冲穴(疏肝)、列缺穴(理肺),让肝气条达、肺气通畅,不给瘀滞留机会。
第三种:过早停调护、过度劳累,耗竭 “正气根基”
有些患者术后看到复查指标正常,就觉得 “万事大吉”,不仅停掉了中药调护、食疗方,还急于恢复术前的高强度工作或家务,甚至熬夜、剧烈运动。但中医强调,肺癌手术如同 “祛邪”,而康复期的核心是 “扶正”—— 术后肺气、正气的恢复需要漫长过程,如同 “小苗扎根”,需耐心养护,不可急于求成。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脑力)会直接耗伤肺气与肾精(中医 “肾为气之根”,肺气需肾精资助),让本就虚弱的正气更虚;而擅自停掉调护,相当于 “断了补养的通路”,正气难以稳固,一旦遭遇外感(如感冒)、劳累等 “诱因”,癌毒便可能趁机 “抬头”。曾有患者术后 1 年,自认为恢复极好,停了健脾补肺的中药,还连续熬夜加班,结果因一次重感冒诱发咳嗽不止,检查发现肿瘤复发,正是 “正气不固,外邪引动内毒” 的典型。康复期应遵循 “劳逸结合”:轻度活动(如八段锦、慢走)助气血流通,但避免过劳;坚持温和调护(如食疗、穴位按摩),让正气 “循序渐进” 地充盈,才能筑牢防复发的 “堤坝”。
马长春主任:肺癌康复期的核心,在中医看来是 “补肺气、健脾胃、调情志、固正气”—— 这四点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手术的成果付诸东流。记住:手术是 “除恶”,康复是 “培本”,唯有护住 “本”,才能真正守住健康的 “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