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全红婵入学仅4天,担心的事再次发生,官媒:退不退由她自己决定

全红婵入学风波:奥运冠军的成长烦恼

9月13日,奥运跳水小将全红婵正式到暨南大学报到,成为体育学院的一名新生。报到当天,她身穿简单的运动装,在迎新现场排队登记,领取学生证和新生礼包,脸上还带着些许腼腆的笑容。下午的迎新会上,院长苏炳添发表讲话,全红婵作为新生代表,送上一件自己签名的奥运队服作为礼物,两人还开心地合影留念。这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奥运冠军进入大学深造,无论对个人还是学校来说都是双赢。然而,仅仅几天后,关于她身材变化的讨论就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事情的起因是开学典礼的一段视频。画面中,全红婵穿着亮黄色T恤和黑色运动裤,站在台上发言,台下掌声不断。然而,这段视频被网友放大截图后,有人开始挑剔她的体型变化,指出她的腰围似乎比奥运会时粗了一些,肩膀也显得更壮实。甚至有人翻出她在东京奥运会时的旧照对比,在评论区激烈讨论:“这体型还能跳水吗?”“动作肯定变形了,入水水花得炸开!”更有人直接猜测:“是不是准备退役了?”一时间,“全红婵身材”的话题冲上热搜前十,舆论迅速升温。

事实上,全红婵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跳水运动对运动员的体型要求极高,东京奥运会上,14岁的她身形纤细如竹竿,如今18岁的她自然会有变化。运动医学专家曾多次强调,这个阶段的运动员需要科学调整饮食和训练计划,而非强行控制体重。然而,部分网友却无视这一常识,直接批评她“职业素养下滑”“训练松懈”,甚至有人恶意揣测她“放纵饮食”。

更令人心寒的是,有人翻出她早前的采访视频,故意截取她念“暨南大学”时略显生涩的片段,嘲讽她“文化水平低”“连字都认不全”。全红婵从小专注跳水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国家出台运动员保送政策,正是为了保障他们的未来发展。她以“国际级运动健将”身份被录取,专业对口,程序合规,早在2月就已公示。然而,这些事实并未阻止质疑声浪反而愈演愈烈,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转发过万,短视频平台更是涌现大量断章取义的剪辑内容。

退役传闻也随之而来。有人凭主观臆测,认为她入学就意味着“准备混学历退役”,甚至搬出她妹妹的例子,称“妹妹因发育放弃跳水,她也会步后尘”。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报到当天,全红婵就返回省队投入训练,全力备战11月的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知情人士透露,她的训练强度丝毫未减,双人跳水项目也在同步推进。暨南大学也明确表示,对运动员学生实行弹性学制,最长可延至8年毕业,通过线上课程和假期补课兼顾学业,此前谢思埸、陈艾森等奥运冠军均以相同方式顺利完成学业。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官媒纷纷发声。《解放日报》发表评论,直指部分网友“咸吃萝卜淡操心”,强调运动员的体型管理需遵循科学规律,退役与否应由其团队评估,而非妄加揣测。《光明网》则援引内部消息,证实全红婵每日仍保持高强度训练,动作稳定性未受影响。随着权威声音的出现,舆论逐渐转向理性,更多网友开始发声支持:“奥运三金得主,胖一点又何妨?”“运动员转型需要包容,而非苛责。”

这场风波折射出社会对运动员转型的认知偏差。他们从赛场走向校园,本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却因细微变化被无限放大。跳水队历来有科学应对发育期队员的经验,全红婵的团队也已制定个性化方案,在营养和训练上精细调整。而关于保送资格的争议,实则忽略了运动员为国争光背后牺牲的普通教育机会——国际体坛普遍通过弹性学制保障运动员发展,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英国长跑之王法拉赫均受益于此。

如今,热搜虽已褪去,但留下的思考仍在:我们是否该对运动员多一份理解?当他们摘下金牌、回归生活时,社会能否给予同样的尊重与支持?全红婵的大学之路刚刚开始,她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体教融合进程中的一面镜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全红婵入学仅4天,担心的事再次发生,官媒:退不退由她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