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层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在参与胸痛中心建设、下乡科普宣传,以及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常接触到令人惋惜的案例:杨村的张大叔出现持续胸痛时,觉得家离卫生院仅15分钟路程,让儿子骑车送医,途中突然意识丧失——虽经抢救保住性命,却因延误救治留下心功能不全的后遗症;李村的王阿姨把心梗引发的牙痛当成“老毛病”,硬扛到第二天清晨才通过家属联系科室求助,最终错过“黄金120分钟”最佳救治窗口。这些从临床一线遇到的真实案例,都在反复提醒我们:心梗救治,分秒必争;错误的就医观念,可能让生命付出沉重代价!
一、心梗发作,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心梗症状多样,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更要警惕不典型症状。
(一)典型症状:胸口的“危险警报”
最常见的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像有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还可能伴胸闷、憋气,疼痛持续不缓解,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也没用。疼痛还可能向左肩、左臂、颈、背、喉部放射。
(二)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的“隐形信号”
有些心梗症状很隐蔽,易被当成普通小病。比如突然剧烈牙痛、喉咙发紧,喝水吞咽不适;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被误当成“胃病”;老人不明原因头晕、乏力、出冷汗,没干活却浑身没劲,这些都可能是心梗早期症状,千万别忽视。
二、心梗后自行来院,等于拿生命“赌运气”
为什么强调心梗要打120,别自己来医院?很多人觉得自行就医更快,但实际上可能延误救治时机。
(一)自行就医路上,心梗患者随时可能猝死
心梗发作时,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意识丧失等情况。自己骑车或步行,晕倒后无人急救,会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家人开车送医,途中若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家人无急救知识,无法及时处理,慌乱中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二)120是“移动急救站”
120救护车响应快,拨打后,120指挥中心会立即调配最近的救护车前往救护。救护车上有专业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配备除颤仪、心电图机、急救药等“救命装备”。医生到达现场会立即做心电图,判断是否为心梗,并将结果上传至胸痛中心,实现“上车就入院的急救模式”,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现场治疗,同时会将患者信息传到医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患者到院后直接治疗,省去挂号、排队时间。若患者在途中失去呼吸、心跳,医护人员会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急救操作。
三、心梗急救,按“停、拨、备”这三步做
(一)立即停下休息,保持冷静
出现胸痛、胸闷,马上停下,就地找个安全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保持冷静,情绪激动会增加心脏耗氧,加重病情。
(二)马上拨打120,说清关键信息
立即拨打120,说清具体位置、患者症状、患者基础情况,方便急救人员提前准备。打完电话保持手机通畅。
(三)等待救护车时,做好准备
身边有硝酸甘油,可让患者舌下含服1片(血压低者禁服);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没有呼吸或呼吸微弱,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到达。
四、预防心梗,日常这些事要做好
预防重于治疗,基层群众平时要多注意: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定期健康体检;少吃油腻、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戒烟限酒,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希望这篇科普能让更多基层百姓记住:心梗发作身体会提前给“信号”,学会识别这些信号,胸痛、胸闷别硬扛,正确求救很重要,及时拨打120,生命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