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为什么我们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启明心理工作坊

命运的复刻:为什么我们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来访者小A(化名),一位中年女性,带着深深的困惑与痛苦前来求助。她描述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原生家庭:父亲脾气暴躁,专横霸道,掌控着家庭的一切;母亲则逆来顺受,沉默隐忍,用委曲求全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平静。小A从小就下决心,绝不能像母亲那样懦弱,要找一个尊重自己的伴侣,过上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惊恐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复制了母亲的模式——在面对丈夫的强势和不尊重时,她变得沉默、退缩,用同样的隐忍来应对冲突。她绝望地呐喊:‘我那么讨厌我母亲的样子,为什么最后却活成了她的生活?”

这个故事并非个例,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普遍而令人心碎的心理现象:我们越是抗拒的,越可能成为我们的命运。本文将从客体关系、依恋理论、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及社会学习等心理学视角,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

一、 内在客体的植入:潜意识里的“地图”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为此提供了核心解释。对于孩童而言,父母是其最初的“客体”,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内化了一套关于“自我”、“他人”以及“关系”如何运作的心理模式,即内在客体关系。

在小A的案例中,她内化了两组核心关系:

1. 霸道者-受害者关系:这是她原生家庭的主旋律。她内化了一个“霸道父亲”的客体和一个“受害母亲”的客体。

2. 与父母各自的认同:一方面,她对母亲的处境感同身受,形成了对“受害者”身份的强烈认同(“我很可怜,我很无助”)。另一方面,在潜意识深处,她也可能内化了父亲的力量感——尽管是负面的,但那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掌控局面的力量。同时,为了在心理上生存下去,她必须学会适应这套规则,即“如何与一个霸道者相处”,而母亲正是她的“教科书”。

当她成年后进入亲密关系,这套内在的关系地图会自动启动。即使她理智上选择了一个看似与父亲不同的伴侣,但潜意识会驱使她去“完善”这个熟悉的关系剧本。如果伴侣表现出任何一丝强势的苗头,她内在的“受害者”角色就会被激活,自动用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方式——隐忍、妥协、回避——来应对,从而将伴侣推向了“霸道者”的位置,完成了旧有关系的强迫性重复。

过度的情绪、情感,会强化一份记忆,而不会抛弃一份记忆。

就像骑着车子,前面路上有一块石子,你内心想着要躲避这块石子,可是想着想着,却将车子骑到石块上,就像瞄准一样。因为你过度的紧张心理,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石块上,你的眼睛注意在那里,你的方向就会朝向那里。

所以,过度的恨,过度的喜欢,都会让人迷失在半个世界里,伤害自己。

二、 创伤的强迫性重复:试图治愈的失败尝试

弗洛伊德提出的强迫性重复概念指出,人们会无意识地重复早年创伤性 体验,试图在重复中掌控那些曾经无法掌控的局面,从而获得治愈。

小A童年的创伤在于,作为一个孩子,她无法保护母亲,也无法改变父亲,她是无助的。成年后,当她身处一个类似的关系动态时,潜意识提供了一个“重写历史”的机会:“这一次,也许我能做得更好,也许我能让这个‘霸道者’变得温柔,或者我能以不同的方式扮演‘受害者’从而赢得胜利。” 这本质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努力。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新的应对模式,她只能一次次使用旧的、无效的策略,导致创伤被一次次加固,最终深陷其中。

三、 依恋模式的烙印:不安全依恋的代际传递

从依恋理论来看,一个粗暴的父亲和一个懦弱的母亲,共同塑造了一个不安全的依恋环境。孩子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和保护,也无法从母亲那里获得稳定和有力的支持。这很容易形成一种混乱型或恐惧-回避型依恋

拥有这种依恋模式的人,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她们渴望连接,但又深信关系是危险的,自己最终会受到伤害。在她们的亲密关系中,会不自觉地重现这种“渴望-恐惧”的拉锯战。她们可能选择一个具有“父亲特质”(有力量感,但也潜在控制性)的伴侣,然后用自己的“母亲模式”(退缩、讨好)去互动,从而亲手再现了那个令人不安却又熟悉的依恋场景。

四、 隐性忠诚与身份认同:无言的家族盟约

系统家庭治疗理论提出了隐性忠诚的概念。尽管孩子在意识上反对父母的行为,但在潜意识的深处,存在着对家族系统的深刻忠诚。“变得与父母不同”可能意味着一种背叛。而通过重复父母的命运,个体在无形中保持着与父母的连接,表达着一种扭曲的爱与忠诚。

同时,认同是一个强大的心理机制。当孩子无法认同一个“坏”的父母时,她可能会转向认同那个“好”的但受害的父母。小A对母亲的“可怜”,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连接。通过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她在心理上与母亲并肩作战,完成了对母亲命运的承接,这也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性的身份认同。

打破循环:通往疗愈之路

意识到自己正在重复父母的模式,是打破循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本身就是一种觉醒。接下来的疗愈路径包括:

1. 觉察与哀悼: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深入觉察自己的内在客体关系模式,看清它是如何在自己当前的生活中运作的。同时,允许自己去哀悼那个未曾得到足够关爱和保护的童年自我,接纳那份无助和愤怒。

2. 分化与重新认同:学习将“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标签。看到她模式背后的成因(可能她也来自一个相似的家庭),并从中剥离出自己真正想要继承的品质(如坚韧、包容),同时坚定地拒绝那些有害的行为模式。

3. 建立新的体验:在安全的治疗关系或其它健康的人际关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被尊重、被倾听、边界被保护。这种矫正性情感体验是打破强迫性重复最有力的工具。

4. 技能学习与行为改变:有意识地学习 :果敢沟通、边界设定、情绪管理等技能。当旧模式被触发时,练习用新的、更健康的方式去回应,哪怕一开始会很艰难。

结语:

“活成母亲的生活”并非命运的诅咒,而是潜意识在用它独特而笨拙的方式,试图解决童年的困境。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从自我谴责中解脱出来,将生命的方向盘重新握回自己手中。打破代际传递的链条是一场艰辛的旅程,但对于小A这样的女性,它意味着不仅能解放自己,也将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全新的、更健康的原生家庭。这,是一种责任!更是自我成长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为什么我们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