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要说什么?刚放下的东西转身就找不到?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也变慢了?很多人把这些症状归咎于“年纪大了”或“太累了”,但事实上,这很可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发出的信号,是大脑在提醒你:我的营养和氧气不够了!
一、身体发出的“暗号”
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着全身20%的血液和氧气。任何原因导致脑血流减少,都会直接影响大脑功能。西医认为,长期的脑供血不足是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就像生了锈的水管,水流自然会变小。早期表现为注意力和执行力下降、近事记忆减退、头晕、头昏沉、工作效率低下。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情况多属于“健忘”、“眩晕”或“虚劳”的范畴。其根本与“肾精亏虚”和“痰瘀阻窍”密切相关。“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思维敏捷;反之则记忆力衰退。同时,饮食不节导致“痰浊”内生的情志不畅导致“瘀血”内停,这些病理产物会上蒙“清窍”(大脑),阻碍神机,使人昏蒙健忘。
二、追溯不良的日常习惯
大脑的“饥饿”状态,是我们不良习惯日积月累的结果:
长期熬夜与睡眠不足:睡眠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巩固记忆的关键时期。长期缺觉会加速大脑功能衰退。
持续的精神压力:长期高压会使皮质醇水平升高,损害海马体(记忆中枢),并增加血压和血液粘稠度。
缺乏用脑活动:“用进废退”原则同样适用于大脑。长期不学习、不思考,大脑认知储备会下降。
高糖高脂饮食:此类饮食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并引发炎症反应,对神经元造成伤害。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养护
如果出现明显的记忆力下降,应首先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头颅CT或MRI等检查,评估脑血流和血管状况。西医治疗重在控制危险因素(如降压、降糖、降脂)和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如尼莫地平、胞磷胆碱等)。
中医治疗则强调“补肾填精、化痰祛瘀、开窍通络”。通过辨证论治,使用益智仁、熟地、山萸肉等补肾;用石菖蒲、远志等开窍;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在改善循环方面,一些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的中成药常被应用,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增加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从而有助于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头晕迷糊等症状。 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科学预防与行为改善
让大脑保持年轻,需要主动出击:
坚持“健脑”饮食: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抗氧化剂丰富的蓝莓等浆果、以及坚果和绿叶蔬菜。
保证优质睡眠:养成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新语言,玩益智游戏,保持大脑的活跃度。
坚持有氧运动:运动不仅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还能刺激海马体产生新的神经元。
社交互动:积极的社交活动可以缓解压力,激发思维,是大脑的“保鲜剂”。
记忆力下降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通过识别早期信号,采取中西结合的综合措施,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保护大脑,延缓认知衰退,保持思维的清晰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