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有糖尿病的人,不应当做的两件事,希望你没做!

清晨六点,60岁的王阿姨刚起床,推开窗正准备给自己泡杯甜豆浆。习惯了几十年,每当早餐端上桌时,总少不了几只油条、两块糕点和一杯浓甜饮品。“我血糖一直高,都吃降糖药了,偶尔吃点有什么关系?”她总这么想。可最近一次体检,医生皱紧了眉头:“阿姨,您的血糖波动太大,胆固醇、肝肾功能也亮了红灯。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后果很严重。”

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她的健康?明明吃药、控制甜食,却依然状况频出。其实,许多糖尿病朋友常常忽视了两个关键误区,正悄悄影响着自己的“血糖日常”。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习惯?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尤其是第一个,90%的人都做过!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糖”带来的问题。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2亿,且每年持续增长。早在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就明确指出,日常生活中潜藏着许多血糖“杀手”。只有提前避开,才有机会实现真正的血糖平稳。

让我们一起揭晓,有糖尿病的人,最不应该做的两件事,千万别等出事才后悔!

许多糖尿病患者最常做错的事情

糖尿病的管理,绝不仅是药物治疗。“我的糖吃得很少,糖尿病应该没事吧?”其实,这种观念大错特错。近年来的大量流行病学数据与医疗指南充分表明:单纯“控糖”远远不够,日常错误做法带来的隐性伤害,时常比糖更可怕

首先,专科医生强调,高糖、高油、高盐的饮食结构,是引发血脂异常和代谢紊乱的罪魁祸首,中华医学会1994—2022年间的多项研究显示,血糖长期波动幅度大于1.4mmol/L,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肝肾也会在高糖负担下隐匿受损,诱发糖尿病并发症

此外,盲目减少主食,改吃所谓“无糖”替代品或过度装甜食品,会导致糖尿病者能量摄取不均衡,反而引起低血糖、晕厥甚至心律失常。医生在门诊时常遇到“怕吃多,干脆不吃主食”的患者,结果反而控制更差。

那么,两件绝不建议做的事,究竟是哪两件?坚持做这两件事,血糖可能愈发紊乱!

1、空腹大量运动

不少糖尿病朋友听说“运动能降血糖”,于是选择早晨空腹去慢跑、跳操,甚至一练就是一小时。专业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早晨空腹剧烈运动时,体内胰岛素分泌尚未进入活跃阶段,极易发生低血糖,尤其高龄者、药物控制者更危险。中华糖尿病杂志》在2022年报道,空腹运动人群低血糖发生率高达8.6%,其中60岁以上群体高达12.3%

临床上,许多患者因为晨跑后头晕眼花、甚至晕倒而入院。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宜选择饭后1小时左右,运动量中等,以慢走、做体操为宜,并随身携带糖块等应急食品。切勿空腹锻炼,否则风险大于收益!

2、餐后立即躺下或坐着不动

“吃饱喝足,舒服地靠在沙发上刷几集电视剧”,这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饭后常态。殊不知,这正是血糖飙升、脂代谢紊乱的“隐形杀手”。

最新临床实验(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数据)发现:餐后立即久坐或卧床者,2小时血糖峰值提升约13%,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也随之升高,同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医生建议:餐后可以慢步走动15-30分钟,让身体将部分葡萄糖更快用于代谢,有助于血糖平稳过渡。如果老是饭后懒坐,“餐后高血糖”几乎无法避免,长期反复更会诱发视网膜、肾脏等微血管并发症。养成饭后适度活动的习惯,是保障糖尿病人健康的秘密武器。

如何安全管住血糖,避免误区伤害?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控糖的基石。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牢记“三步护血糖”:

1、规划饮食结构。

早餐避免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优先选择燕麦、全麦面包鸡蛋、蔬菜、牛奶等低升糖指数主食。不要迷信“无糖食品”,更不能用零食当主餐。

2、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与强度。

每次运动应安排在进餐后1-1.5小时,强度以微微出汗、气喘但能交谈为宜。每周运动≥150分钟,长期坚持。避免体力透支或空腹锻炼。

3、定期检测与自我管理

固定早、晚监测血糖,和医生保持沟通。随身备好应急糖,养成饭后轻松散步和日常体力活动,每天睡前回顾饮食运动情况,及时调整。

科学的控糖管理,不在于严苛限制,而在于找到身体适合的平衡点。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更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不少糖友常以为“只要不吃糖,其他都能随意”,实则大错特错。真正的健康,在于摒弃错误的生活习惯,科学地管理饮食、运动与作息。

请记住,空腹大量运动、饭后久坐懒动,都是血糖波动的高危“黑手”。只要用心避开这两件事,80%的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就能有效降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唤起每一个糖友的健康自觉。生活的每一个小选择,都在影响你的健康轨迹。既然健康可以自己掌控,何必让误区成为绊脚石?

如果您已经有相关症状或疑问,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面诊,接受科学全面的个体化指导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3.《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5期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5.《临床内分泌学杂志》2023年第39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有糖尿病的人,不应当做的两件事,希望你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