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超重、肥胖率有所增加,不少人都知道太胖对心脏不好,及时控制体重能避免很多代谢性疾病,但在减重时又不免误入歧途,“误伤”了心脏。今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发起的“体重管理年”,我们就来盘一盘,对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认识方面大家都有哪些误区,心血管高危患者在减重时该如何“避雷”。
误区一:
体重不超标=没有肥胖
01
有些人四肢消瘦优雅,肚子却像个倒扣过来的小锅,一算体重并没有超标,甚至还偏低,这种情况算不算肥胖呢?其实是算的,我们称为“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因为其腰围超标了,代谢指标也经常有多项异常,比如转氨酶升高、血尿酸升高(痛风)、血糖血脂升高等,即代谢综合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腹型肥胖者比“匀称肥胖”者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因为脂肪都沉积在内脏周围,会激活内脏的炎性反应、造成细胞缺氧和氧化应激、损害脏器功能,造成肝功能异常、心功能下降等问题。
因此,对肥胖的界定是多维度的,不仅是体重,还包括体型、脂肪分布等。
可通过以下参数来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 身体质量指数
目前我国通用的评判标准是身体质量指数(BMI),也就是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BMI≥25定义为超重,≥28定义为肥胖。但这个标准比较简单,容易漏掉一些腹型肥胖的患者。
● 腹围或腰臀比
腹围或腰臀比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男性腹围≥90cm、女性腹围≥85cm,或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都算腹型肥胖。
小 贴 士
如何准确测量腹围
腹围指经髂嵴点的腹部水平围长。两手沿臀部向前滑动,在身体两侧皮下可触及骨盆两侧最高的凸起处,即髂嵴点,用软尺测量与这两点持平的腹部围长,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
如何准确测量腰围
腰围指经脐部中心的水平围长,或肋最低点与髂嵴上缘两水平线间中点线的围长,用软尺测量,在呼气之末、吸气未开始时测量。
这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前者大于后者,后者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腰围,又称腰节围,是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严格定义的腰围。
如何准确测量臀围
臀围可测量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 体脂率
还可以使用体脂秤来测量体脂率,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目前将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体脂率超过30%定义为体脂过多。
误区二:
减重=降血脂
02
很多患者认为,血脂高就是因为胖,只要体重下来了血脂自然就会下降。
这个看法里面有两个误区。
第一,血脂高仅是因为肥胖吗?
其实不然。
诚然,高脂血症和肥胖有共同的原因,如进食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昼夜节律颠倒等,因此两者经常发生在同一人群,让人误以为只有胖子才会血脂高,而只要控制好体重血脂就不会高。
血脂是流动血液中脂质的统称,包括很多复杂成分,最主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又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凶。
在这些血脂成分中,甘油三酯受饮食的影响比较大,减少油的摄入、增加运动、减重等自律行为确实能够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甚至不用吃药就可以达标;而胆固醇受高油食物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受年龄、遗传、整体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所以高胆固醇血症并不总伴随着肥胖出现,很多体型合宜甚至消瘦的人依然会有高胆固醇血症,有的人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因此,减重也不一定带来胆固醇水平的下降。
第二,减重成功后,血脂就会下降?
还真不一定。
减重主要通过三种方法:生活方式控制(自律),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药物,包括现在关注度很高的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减重手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肥胖程度、有无心血管疾病,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结合,最终带来体重的下降。
然而无论是仅通过自律,还是做减重手术,在体重明显下降的同时,虽然大多数人都会有胆固醇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也有不少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不降反升,尤其是那些不吃碳水化合物、以肉类和蔬菜为主来减重的人。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物质,构成人体细胞膜的成分,机体自身合成大部分胆固醇,少数由食物摄入,胆固醇代谢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因此,减重饮食需要科学配置、涵盖多种人体必需营养素;控制血脂,尤其是胆固醇水平,需要在自律的同时加用药物,不能仅依靠减重。
误区三:
吃某些特定食物或保健品就可以减重、降脂、保护心血管
03
很多人认为多补充鱼油、辅酶Q10等保健食品,或多吃某一类食物,就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实际上,“饮食控制”指的是健康的饮食方式,而不是多吃某些特定营养素。人体营养最重要的原则是食物多样性和营养平衡,三餐定时、饮食有度、不暴食、不吃夜宵,不吸烟饮酒,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额外多吃某些营养素并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甚至有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有些保健品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减重时由于控制食物摄入量,就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科学配置饮食,不可长期吃单一食品,这样体重虽然下降了,身体可能更不健康了。比如近些年热度很高的“生酮饮食”就不适合所有人,糖尿病患者采用生酮饮食可能导致血酮体过高、酮症酸中毒,有一定危险。
误区四:
多运动就一定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04
“自律减重=少吃多运动”是大家的共识,但这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数学题,不是单纯的少摄入、多消耗的能量计算。
运动的目的是减重、增进心血管健康,原则是循序渐进,要根据心血管现状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切忌心血来潮、立下目标后就从一个从来不运动的人瞬间变身健身达人。
以跑步为例,配速不重要,连续运动超过30分钟最重要。
在减重期间,每周进行150~420分钟的有氧耐力运动;
在体重维持阶段,每周进行200~300分钟的有氧耐力运动,如步行、骑车、游泳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大肌肉群的运动。
在启动长期运动前,应该先评估一下心脏情况,查一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却认为多运动就能治疗心脏病。比如有的心衰患者坚持每天跑步5~10公里,结果心衰迅速恶化,后果不可挽回;
有的肥胖、冠心病患者在血管严重狭窄的情况下坚持运动,认为只要体重降下来了血管就会疏通,实际上却大大增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
虽然冠心病、心衰患者仍然能够运动,但不能与健康人攀比、做同样的运动,而是要在心血管医生的指导下制订运动处方。
因此,体育运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适合自己情况的运动才是良方。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专家简介
李菁
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代谢心血管病学组第一届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委员、北京市内分泌代谢学会代谢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女性心脏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止血与血栓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市整合医学学会委员、中国装备学会信息与远程技术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医联体常委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肥胖与代谢心血管疾病、女性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