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过度治疗?这几种甲状腺癌可能更需要 “积极观望”

在甲状腺疾病诊疗领域,“过度治疗” 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话题。随着体检普及和检测技术升级,越来越多早期、微小的甲状腺癌被发现,但并非所有甲状腺癌都需要立刻手术或激进治疗,部分类型反而适合 “积极观望”—— 即通过密切监测替代立即干预,既能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也能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先明确:什么是 “积极观望”?

“积极观望” 并非 “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有严格医学标准的诊疗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甲状腺癌患者,暂时不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干预手段,而是通过定期复查(如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测等),密切追踪肿瘤的大小、形态、生长速度等变化。一旦发现肿瘤出现进展迹象(如快速增大、侵犯周围组织等),再及时启动治疗,确保不延误病情。

这种策略的核心逻辑是:部分甲状腺癌生长极缓慢,甚至终身不进展,对生命几乎无威胁,强行治疗反而可能带来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导致缺钙、手脚麻木)等并发症,得不偿失。

二、这 3 类甲状腺癌,更适合 “积极观望”

并非所有甲状腺癌都能 “观望”,需满足严格的病理类型、大小、位置等条件。以下 3 类是目前医学指南中明确支持,可优先考虑 “积极观望” 的情况:

1. 低危型乳头状微小癌(≤1cm)

这是最常见的 “可观望” 类型。乳头状癌本身是甲状腺癌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亚型,而直径≤1cm 的微小癌,进展风险更低 —— 研究显示,这类肿瘤每年增大超过 3mm 的概率不足 5%,发生转移的概率更是低于 1%。

适用条件需同时满足:肿瘤完全位于甲状腺内,未侵犯甲状腺包膜或周围组织;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如肺、骨转移);肿瘤不靠近气管、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患者无甲状腺癌家族史,且心理状态能接受定期随访。

2. 部分低危型滤泡状癌(微小浸润型)

滤泡状癌是甲状腺癌的第二大亚型,其中 “微小浸润型”(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的范围小,无血管侵犯)属于低危范畴,进展速度慢,转移风险低,也可考虑 “积极观望”。

需排除的情况:若肿瘤有明显血管侵犯、突破甲状腺包膜范围较大,或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则不适合观望,需及时治疗。

3. 甲状腺髓样癌(低危局限型)

甲状腺髓样癌相对少见,恶性程度高于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但 “低危局限型”(肿瘤直径≤2cm,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无 RET 基因突变高危型)患者,也可在医生评估后,选择 “积极观望” 并密切监测。

关键提醒:若患者存在 RET 基因突变(尤其是高危突变类型),或肿瘤直径超过 2cm,需优先考虑主动治疗,不可观望。

三、“积极观望” 期间,要做好 3 件事

选择 “积极观望” 不代表 “躺平”,定期监测是核心,需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定期复查频率:前 2 年每 6 个月做 1 次甲状腺超声(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变化)和甲状腺功能检测;2 年后若肿瘤无变化,可改为每年复查 1 次;若期间发现肿瘤增大(如直径增加超过 3mm)、形态改变(如边界不清、钙化增多),或出现颈部淋巴结异常,需立即就医,重新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无需刻意 “忌口” 碘盐,但要避免长期大量摄入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因为长期焦虑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稳定;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刺激。

心理状态管理:部分患者可能因 “体内有肿瘤” 而产生焦虑、恐慌情绪,若心理负担过重,即使符合 “观望” 条件,也可与医生沟通,考虑是否提前干预(如手术),避免心理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医生结语

甲状腺癌的诊疗需遵循 “个体化原则”,“积极观望” 不是 “不治疗”,而是 “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它针对的是那些 “风险低、进展慢、威胁小” 的肿瘤,核心是 “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的健康获益”。但必须强调:是否适合 “积极观望”,绝对不能由患者自行判断。每一位甲状腺癌患者都需通过详细的检查(如超声、CT、病理活检、基因检测等),由内分泌科、甲状腺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评估,结合肿瘤特征、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制定专属方案。如果你的甲状腺癌符合上述 “低危” 条件,建议主动与主治医生沟通 “积极观望” 的可能性,不要盲目追求 “一刀切” 的治疗方式;若不符合观望条件,也无需恐慌,早期甲状腺癌经过规范治疗(如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5 年生存率可达 95% 以上,绝大多数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过度治疗?这几种甲状腺癌可能更需要 “积极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