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改变从认知觉醒开始

周岭

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的,所有习性、习惯、模式也要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你、我、我们的父辈和孩子都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一阶段。而人性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我们天然追求简单、轻松、舒适与确定性,这由大脑的生理结构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百万年来,这种特性支配着每一个人,是我们喜怒哀乐的生理起点。然而,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

正是这种对自身的无知,让我们看起来就像“醒着的睡着的人”。我当然清楚,“醒着”与“睡着”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处于两种状态。但在纠结这个逻辑问题之前,不妨先随我梳理一番人生轨迹,或许看完你会认同我的这个说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都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成长,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能有多差,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了:梦想与现实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而优秀的同龄人已绝尘而去。最后他们不得不敲碎那颗高傲的心,在无奈和叹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睛”。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渐渐甩开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偏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惰性;想努力,又总陷在低效的循环里打转;想精进,眼前却满是绕不完的弯路;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我曾经的画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直到有一天,因为意外,身边两位与我关系极好的朋友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现有的一切被“剥夺”,我还有什么、会什么,又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

这些问题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突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从那时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涌上心头,我强烈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让脑子变清晰,不再稀里糊涂;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无计可施;要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接受现状……

2017年,我36岁。在一个被很多人认为已经老大不小的年纪,我毅然开始探索。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知驱动。当我把这些思考和方法论分享到网上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个人公众号“清脑”上开通了问答专栏,也由此多了一个成长咨询师的身份。虽然是业余的,但我也因此接触了大量“困惑样本”(本书的很多案例正来自这些真实的提问)。在解决了林林总总的成长困惑之后,我发现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论竟能应对绝大多数人的烦恼。从脑科学、元认知等基础概念的解读,到自控力、专注力等能力的提升策略(含早起、阅读等习惯养成),这套方法既有独到原理,又有具体路径。这些积累,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但当你真正看清这本书的样貌时,你会发现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这话虽带些调侃,道理却显而易见:若你放弃成长,五年、十年后依旧会是老样子,但只要愿意改变,就有机会遇见全新的自己。人生从无定数,即便不折腾,时间也会悄然溜走。所以,去做总比空想强,开始总比放弃好。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改变从认知觉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