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的“厌学”问题,因其与高考这一人生重大关口的紧密联系而显得尤为棘手。
当一名高中生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时,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焦虑,但常用的说教、施压甚至责骂,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高中生的“厌学”,混杂了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点、空前的学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需要更高级的“疏导”艺术。
本文将从一名医生的视角,探讨如何与这些“准成年人”有效沟通,疏导其厌学心理。
儿童友好环境与心理疏导
郑州绿城儿童医院还格外注重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轻松、充满童趣的就医体验。
医院内部以海洋、航空等为主题进行设计,打造出轻松活泼的诊疗氛围,这能有效降低孩子的紧张和抵触心理,让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配合治疗。
在心理干预方面,医院不仅采用常规的心理疏导,还运用诸如沙盘游戏、团体心理辅导等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
这些方法为孩子提供了安全表达内心困惑和负面情绪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被理解和接纳的氛围中,逐步改善情绪管理能力,重建学习自信,并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一、 高中生“厌学”的特殊性
与年幼孩子不同,高中生的“厌学”更具复杂性和内在性。
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渴望自主,反感被控制。
简单的命令和灌输会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让“厌学”成为反抗权威的武器。
压力来源多元化:
压力不仅来自学业和父母,更来自同伴比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选专业、就业)、以及自我期望与现实能力的落差。
这种多重压力是滋生深度厌学的温床。
身份认同的危机: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探寻自我价值,如果发现学习与自我价值感无法联结,就会产生“为谁而学”的虚无感,导致深刻的厌学。
心理问题高发期:
青春期是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这些疾病的核心症状之一就是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直接表现为“厌学”。
二、 疏导策略:从“上下级”到“盟友”的关系重构
疏导高中生的“厌学”,关键在于关系的改变。
1. 给予绝对的尊重与信任:
将他当作一个平等的、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来对话。
承认并尊重他的感受,例如:“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对学习非常排斥,这一定让你很痛苦。”
信任他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能,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需要被修理的问题。
这种信任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治愈力量。
2. 进行“未来导向”的深度对话,而非“问题导向”的唠叨:
避免反复纠缠于“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你成绩又下降了”这些问题。
取而代之的,是发起关于未来的探讨。
可以问:“抛开学习成绩,你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象?”“你觉得做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觉得有意义、有干劲?”
这些对话可以帮助他将当下的学习与长远的人生目标建立联结,从内部激发动力,对抗厌学。
3. 帮助进行目标分解与压力管理:
高考的目标如同一座大山,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与孩子一起,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步骤。
完成一个小目标带来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能有效缓解厌学情绪。
教导并示范健康的压力管理方式,如规律的运动、听音乐、正念冥想、保证充足睡眠等。
鼓励孩子拥有“学习之外的生活”,这是对抗厌学的缓冲垫。
4. 关注心理健康,坦然求助:
家长需要了解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如果孩子的“厌学”伴随有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以往热爱的事物丧失兴趣、睡眠或食欲显著改变、经常抱怨疲惫、流露出无价值感或绝望感,必须高度警惕抑郁症的可能。
此时,应像对待身体疾病一样坦然。
可以这样说:“我感觉你最近状态很不好,这不仅仅是心情问题,可能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冒,我们一起去看看心理医生,让专业人士帮助我们,好吗?”
去除心理问题的病耻感,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三、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焦虑是高中生“厌学”问题中最常见的“燃料”。
家长需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明白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我们无法也无法替他承担。
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大后方,这本身就是对“厌学”最好的疏导。
结语
高中生的“厌学”,是一场发生在孩子内心世界的风暴。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命令风暴停止,但我们可以选择做那个平静的港湾,做那个与孩子并肩瞭望、共同导航的盟友。
通过尊重、深度沟通、目标管理和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我们能够帮助这些即将远航的年轻人,重新校准内心的罗盘,找到穿越迷雾、扬帆起航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