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诊室来了位忧心忡忡的家长,诉说孩子突然开始不自觉地眨眼、耸肩,怎么说都不听,甚至变本加厉。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捣乱,也不是所谓的 “坏习惯”,孩子很可能是患上了抽动症。
一、认清抽动症,别当坏习惯
抽动症,医学名为抽动障碍,是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不少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挤眉、吸鼻等动作,会误以为是调皮捣蛋或坏习惯。但实际上,这些动作是患儿无法自控的,是抽动症的外在表现。
抽动症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若家族中有患者,孩子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神经生化因素、大脑发育异常、心理压力及环境因素等都可能诱发。比如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环境,或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引发抽动症。
二、错误应对,雪上加霜
家长发现孩子抽动症状,常采取自以为正确的方法纠正,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的家长严厉制止,反复提醒孩子 “别这样”“快停下”。但这种强行制止,会让孩子更关注自身动作,强化抽动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愈发频繁严重。就像有个小患者说:“我越想控制不眨眼,妈妈越提醒,我越紧张,眨眼就更厉害了。”
还有家长认为孩子故意不听话,采取批评、惩罚方式,想让孩子改掉 “坏毛病”。然而,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加重抽动症状。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孩子可能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交流,甚至厌学。
部分家长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孩子是小毛病,长大自然会好,从而忽视关注与治疗。但实际上,抽动症若不及时有效治疗,部分患儿症状可能持续到成年,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社交,阻碍未来发展。
三、科学应对,助力康复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家长应这样做:
给予理解与支持:要明白孩子抽动非故意,他们也痛苦。孩子抽动发作时,家长不要焦虑、烦躁或嫌弃,用温和语气表达理解,让孩子在宽松、包容环境中减轻心理负担。
及时就医诊断:发现孩子有抽动症迹象,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医生会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家长务必严格按医嘱给孩子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注重心理疏导:心理因素对抽动症影响大。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状态,每天花时间聊天,倾听烦恼困惑,帮助排解压力。孩子因抽动自卑难过时,及时鼓励肯定,鼓励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增强自信心。
调整家庭环境: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争吵冲突。合理安排学习生活,避免压力过大,保证充足休息娱乐时间。家长自身也要保持良好心态,不传递焦虑情绪。
进行行为干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帮孩子做行为干预训练。如孩子快出现抽动动作时,引导做替代动作,鼓励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视觉刺激。同时记录症状发作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抽动症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困扰,但只要家长正确认识,科学应对,积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家长们不要惊慌,更别盲目批评指责孩子,用爱和科学为孩子撑起晴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