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在辨症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如皮肤的色泽、形态、瘙痒程度等,以及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如饮食、睡眠、大小便等。
辨症时,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进行分类。例如,若皮肤出现红斑、瘙痒、遇热加重,多为血热证,治以清热凉血;若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常为血虚风燥证,需养血祛风润燥;若皮肤出现水疱、糜烂、渗出,多为湿热证,以清热利湿为法。
在治疗上,内服中药根据辨症结果进行调配,同时结合外治之法,如中药熏蒸、湿敷、涂抹药膏等,内外兼治,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例如,血热证可选用凉血解毒的中药方剂,配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血虚风燥证则用养血润肤的内服方,辅以滋润肌肤的外用药。中医内科辨症治疗皮肤病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从而达到根治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根据古今医家辨证治疗经验,皮肤病通常都有哪些类型?临床分型可综合划分为四型,故临床不可拘泥一证定型,必须灵活辨识:
1.气血瘀滞:关节疼痛,屈伸障碍,少腹胀痛,月经不调,面色灰暗,心烦易怒,胸闷不舒。皮损紫红色暗,硬肿刺痛,皮肤硬化萎缩,指端青紫肿胀。舌质紫暗或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涩。
2.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纳食不佳,口不渴,大便溏,眼睑、面部及手肿胀发紧,局部皮肤硬化,指端苍白或青紫,疼痛阵发。舌暗淡嫩,苔灰滞,脉沉细。
3.热毒瘀络:口干口苦,胃纳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周身烦热,皮肤暗红,光亮、萎缩,硬肿疼痛,皮损高于皮面,关节疼痛,指端坏疽,皮肤溃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寒侵肌肤:形寒怕冷,身痛肌痛,面色晄白,肢端苍白,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发硬,皮肤光亮肿胀,皮纹消失,毛发脱落,无汗或多汗,关节活动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此外,尚有肝郁血瘀、气血不足等证型报道。但本病各型之间是密切关联并可相互转化,脏腑损害的程度也随病情进退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