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秋冬换季心脑保养:做好这些,安稳度秋冬

每到季节转换时,尤其是秋冬交替之际,医院心脑血管科的患者常会明显增多。这是因为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需要时间,而心脑血管系统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尤为敏感。气温骤降时,血管容易收缩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诱发心绞痛、脑卒中;再加上秋冬空气干燥、日照减少,还可能影响情绪与睡眠,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其实,只要掌握换季保养的方法 —— 比如做好保暖、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就能为心脑提前筑起 “防护墙”。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疾病风险,帮身体平稳度过季节过渡期。

一、中西医视角:秋冬换季为何易扰心脑?

(一)西医:寒冷触发血管 “应激反应”

在西医看来,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明确 “催化剂”。当气温下降时,人体为减少热量散失,体表血管会主动收缩(医学上称为 “血管痉挛”),这一变化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让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负荷显著增加;同时,寒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还可能让血液黏稠度上升 —— 这些变化叠加在一起,会大大提高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概率。另外,秋冬季节日照时间缩短,可能影响人体维生素 D 的合成,还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如 “季节性情绪障碍”),这些因素也会间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医:寒邪伤阳,阻滞气血运行

中医对秋冬换季影响心脑的解释,既形象又贴合人体规律。中医认为 “寒主收引”—— 也就是说,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一旦侵袭人体,会像 “冻住” 一样让经脉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疼痛、肢体麻木等问题。秋冬时节,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慢慢加重,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随之变缓;如果本身阳气不足(比如平时容易怕冷、手脚冰凉的人),就更难抵御外界寒邪,寒邪容易直接侵入经络。尤其是本身有 “血瘀” 体质的人(比如平时容易疲劳、嘴唇发紫、舌上有瘀斑的人),寒邪会让血瘀问题 “雪上加霜”,极易诱发 “胸痹”(类似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中风”(类似脑卒中)。因此,中医秋冬养生的核心原则是 “避寒就温,敛阳护阴”:既要做好保暖避开寒邪,也要帮助身体储存阳气、养护阴液。在保养方式上,除了食补、艾灸等传统方法,不少人也会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脑心通胶囊这类能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成药,辅助身体对抗寒邪、保持气血通畅,为心脑健康加一层保障。

二、秋冬心脑保养:4 个科学预防策略

1. 保暖优先:重点护好 “易受寒部位”

秋冬保暖不能只穿厚衣服,关键要护住 “头、颈、脚” 这三个最容易被寒邪侵袭的部位:出门时戴帽子、围围巾,避免头部和颈部受凉;穿加绒的袜子和保暖鞋,防止脚部受寒(中医有 “脚暖全身暖” 的说法,脚部保暖能带动全身气血运行)。另外,室内外温差建议控制在 7℃以内,避免进出时温差过大导致血管骤缩骤扩。睡前用 40℃左右的热水泡脚 10-15 分钟,既能驱寒暖身,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是简单又有效的保暖方法。

2. 调整作息:跟着太阳 “顺时养生”

中医建议秋冬遵循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的作息原则:晚上尽量在 10 点半前入睡,早上等太阳出来、气温有所回升后再起床。充足的睡眠能帮助身体储存阳气、积蓄阴精,让心脑得到充分休息;如果熬夜或早起过早,容易耗伤阳气,还可能因清晨气温过低增加心脑血管负担。

3. 科学晨练:避开 “危险时段”

秋冬晨练最忌 “赶早”—— 清晨 6-8 点气温最低,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建议等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比如上午 9 点后)再锻炼。锻炼前一定要充分热身(比如做 5-10 分钟的拉伸、快走),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避免突然运动导致血管痉挛;运动强度也要适度,以散步、太极拳、轻柔的广场舞等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间歇训练)增加心脏负担。

4. 稳住心态:别让情绪 “扰动阳气”

中医认为,冬季对应人体的 “肾”,而 “肾主惊、恐”,秋冬季节情绪过于激动(比如大怒、大悲、过度紧张),容易扰动体内阳气,还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脑风险。日常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读书、练太极等方式平复情绪,避免因小事急躁、焦虑,保持心态平和。

三、秋冬饮食:温补 + 润燥,吃对护心脑

秋冬饮食的关键是 “温补不燥、滋阴润燥”,既要补充热量抵御寒冷,又要防止气候干燥伤身体,具体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1. 适量吃 “温阳食物”,帮身体抗寒

可以多吃一些性温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鸡肉、韭菜、生姜、桂圆、核桃等,推荐用这些食材煲汤或煮粥(如羊肉萝卜汤、桂圆红枣粥),既能补充热量,又能温通经脉,帮助气血运行。

2. 搭配 “滋阴润燥食物”,防秋燥上火

秋冬气候干燥,只温补容易 “上火”(比如口干、咽痛、便秘),可以搭配银耳、百合、梨、莲子、芝麻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煮银耳百合羹、蒸梨(可加少量川贝)、吃芝麻糊,既能缓解干燥,又能滋养身体。

3. 多喝温水,稀释血液

秋冬天气干燥,人体容易缺水,而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血栓风险。建议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温水,少量多次喝,避免一次喝太多;尽量不喝凉水、冷饮,防止刺激肠胃和血管收缩。

4. 慎用 “大补之品”,避免适得其反

很多人秋冬喜欢用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 “大补药” 进补,但这类食材药性偏峻猛,并非人人适宜 —— 比如容易上火、有高血压的人吃了可能加重症状,甚至诱发心脑问题。如果想进补,最好先咨询中医或营养师,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不要盲目跟风。

四、关键提醒:定期检查,为秋冬健康 “把关”

对于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或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有家族病史)的人,建议在入冬前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了解身体指标的控制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医生能帮你调整保养方案(比如调整用药、优化饮食),让保养更有针对性。

如果考虑在秋冬季节通过中成药辅助调理(比如了解脑心通胶囊、血塞通片的使用),务必先经过医生的个体化评估 —— 医生会结合你的体质、基础疾病、正在服用的药物等综合判断,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不对证用药,确保安全有效。

秋冬换季是心脑健康的 “关键考验期”,但只要掌握 “顺时养生” 的方法 —— 跟着季节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作息,做好保暖和情绪管理,再加上定期检查,就能有效规避风险,让心脑安稳度过秋冬,为来年健康打下好基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秋冬换季心脑保养:做好这些,安稳度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