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宁波47岁男子重度贫血,浑身瘫软!医生紧急提醒:饭不能这么吃

近日,鄞州区第二医院(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门诊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47岁的贺先生(化姓)。他就诊时面色惨白如纸,每走一步都要紧紧拽住家属的胳膊,说起话来也是气若游丝,“医生,我浑身软得像没骨头,哪怕坐着不动都觉得累。这是得了什么病?”

血常规报告显示,他的血红蛋白浓度只有34g/L。要知道,正常男性的血红蛋白标准得在130-175g/L,他的数值还不到正常人的四分之一,属于重度贫血。“这就像给器官‘断氧’,心脏随时可能因为缺氧罢工,引发心衰!”该院血液科医生立刻安排紧急吸氧、输血,把他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牙齿掉光只吃软食

中年男贫血到“心脏报警”

经过全面检查,医护人员发现,贺先生的贫血既不是造血出了问题,也不是得了恶性肿瘤,罪魁祸首竟然是他的饮食习惯。原来,他近两年牙齿陆续掉落,嫌装假牙麻烦,日常便只吃豆腐、粥水这类软食,连鸡蛋、瘦肉都很少碰。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长期饮食单一、缺乏铁摄入,就像工厂没了原材料,无法生产足够的‘氧气搬运工’,身体自然会出现缺氧、乏力等症状。”该院血液科主任洪用伟打了个通俗的比方,“正常人每天得从食物中摄入1-1.5mg铁才够,可豆腐这类植物性食物里的铁,吸收率只有3%-5%;反观猪肉、牛肉里的‘血红素铁’,吸收率能到20%-30%。他长期只吃豆腐,身体里缺少合成‘搬运工’的原材料,‘搬运工’越造越少,器官缺氧,人自然就浑身无力。”

年轻女性成贫血“重灾区”

极端节食是“元凶”

据介绍,近一个月该院血液科门诊累计接诊贫血患者近40人,其中20~35岁的年轻女性占比超六成。22岁姑娘小周(化名)让血液科护士长林怡印象深刻,为了穿下心仪的裙子,她硬是给自己定了“过午不食”的规矩:白天只啃几口苹果,晚上靠一小份蔬菜沙拉充饥。

三个月下来,小周瘦了15公斤,可新的问题来了:上课总头晕,站着没多久就眼前发黑,连月经都停了。去医院检查,她的血红蛋白只有65g/L,属于中度贫血。“不少姑娘为了快速减重,要么一天只吃一顿饭,要么完全不吃肉和主食,光靠水果、蔬菜填肚子。”林怡无奈地说,这样的减肥方式,往往先“饿”出贫血。

很多人觉得贫血是“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直到症状严重才想起就医。可医生提醒,贫血的危害远不止“没力气”:初期可能只是面色苍白、容易疲倦,但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心脏、大脑、肝脏这些重要器官会长期“缺氧”,时间久了可能诱发心律不齐、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医护人员在查房

警惕这些贫血信号

这样吃能预防

“健康减重得建立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盲目节食不仅容易贫血,还可能搞乱内分泌、降低免疫力。”洪用伟表示,预防营养性贫血,关键还是得“吃对”。每天保证肉、鱼、蛋这些优质蛋白的摄入,每周吃一两次动物肝脏、动物血,比如猪肝、鸭血,这些都是补铁的“好帮手”;同时搭配新鲜蔬菜、水果,里面的维生素C能帮身体更好地吸收铁。像老年人、孕妇、青少年这些特殊人群,最好定期查一下血红蛋白,及时发现问题。

医生特别提醒,一旦确诊贫血,切勿自行购买铁剂服用。如果不是缺铁性贫血,盲目补铁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过量补铁还会伤肝脏。说到底,好好吃饭、规律作息,才是守护健康最实在的办法。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黄楚妮 谢美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宁波47岁男子重度贫血,浑身瘫软!医生紧急提醒:饭不能这么吃